他创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唐山城市因煤而生
图为唐山矿一号矿井原址如今仍在使用
中山,地处南海之滨;唐山,位于渤海湾畔。
历史的天空风云际会,相距遥远的两地在1876年发生了关联。这一年,香山(今中山)人唐廷枢受命创办开平煤矿,拉开了唐山市“由煤而建”的历史帷幕。随着唐廷枢而来的以中山籍为主的广东工匠,成为唐山的第一代产业工人,广东街和一大批广字号也沉淀在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唐山人引以为荣的数个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第一,和唐廷枢的名字密不可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两次来到唐山考察工矿企业,其提出的在唐山沿海建设“北方大港”的设想如今已化为现实。回望历史,可以说,中山先贤为唐山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借势辛亥百年,2011年3月,“中山人在京津唐”大型人文项目在京启动。该项目旨在探寻伟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挖掘京津唐地区丰富的中山人文历史资源,加强中山与京津唐三地在新闻传媒、社科研究、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唐山市是该项目采访活动的第一站。在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8月中旬,中山日报派出报道小组来唐深入采访,与重庆晨报携手推出系列报道“中山人在唐山”,共同追踪两地深厚的人文渊源,献礼辛亥百年。
在唐山寻找开滦煤矿是一件困难之事,当地人会问你,到处都是开滦,你找的是什么?的确如此,在唐山,无论是城区,还是马家沟、赵各庄、林西、唐家庄一代,大大小小地分布着众多开采矿点,而与开滦煤矿相关的人口就达到60万。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而是已成为城市生活躯体里不可缺的部分。但是如果你问它最有代表性的地点,大家会毫不犹豫地带你到西山口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这里对于唐山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第一佳矿”——“唐山矿”所在,也是唐山城市发生的源头:从落后闭塞的北方小村到现代化的工业大市,一切都是因煤而生。除此之外,大家也会告诉你,赫赫开滦百年的壮阔将以生动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最初的缔造者就是你们香山人。
清晨的薄雾还没有散去,西山口国家矿山公园内的“唐山矿”已经开始轰鸣,窜入雾气中的井架台上,机械化的轴轮不断旋转,一箱箱油黑的煤矿从地下升腾而起。在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优秀史志工作者、开滦专职作家任荣会的认知里,今天的“唐山矿”和一百年前并无大别,它像取之不竭的“生命巨人”为世人贡献着它黑色的血肉。
而就在矿井的不远处,开阔的广场上屹立着一尊主碑——“世纪之梦”,15米高的黑色花岗主碑正面雕刻着几代开滦矿工的形象,手拿着手镐和小推车的是早期的矿工,持起矿灯的是近代矿工,当代的煤工则推着采煤机,大型齿轮在他身旁隐约可见。主碑的背面则雕刻着一个挺拔的人像,高高的颧骨,凹陷的双眼,他就是被唐山人称之为“唐山之父”的唐廷枢。这个形销骨立的中年人或许没有料到,后半生漂泊异乡的艰辛探索,居然会换来后人如此的称道与纪念。
然而他配得上这称呼和纪念,130多年前的小山村乔家屯,就是因为他的到来,而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那是1876年,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正在为大兴近代工业而焦头烂额,近代企业需要大量的煤炭,但市场上土法生产的煤炭不能满足供应,而洋煤价格持续高企。无奈之下,李鸿章授命时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的唐廷枢筹建开平煤矿。这并不是一次病急乱投医的“点将”,而是李鸿章的深思熟虑,唐廷枢出色的经营才干已经让轮船招商局风生水起。
李鸿章批准唐廷枢筹办开平矿务局。筹办之初,李鸿章原打算官办,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拿不出那么多资金,就改为官督商办。9月,唐廷枢等议定设局章程,头脑灵活的他拟集资80万两,分作八千股,向社会发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先开一煤井,待生意兴隆再添置机器或另开新井,这也是中国的第一只股票。10月,李鸿章批准了设局招商章程,允许筹办。开平矿务局建立后,唐廷枢一方面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广招商股,一方面带领从英国聘来的几名矿师和从广东招募的工匠奔赴开平一带选址打钻探煤。
秋末冬初,古巷斜街,店铺林立的开平小镇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着装体面的人群里还有高鼻梁、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闭塞的小镇人不时送来好奇的眼波。大家发现,这支队伍到达后便开始用脚丈量这片土地,有人拿着仪器在地面上不停地做标记,有人则在地图上画来画去。这其中就有唐廷枢,他骑着小毛驴,深一脚浅一脚观察那些因为透水而被荒弃的小煤窑。为了找到“煤线”,他亲自下到小煤窑里,看煤线“根”在哪里,哪些是浅层煤,哪些是深层煤,走向又是如何,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没到几个月的时间,开平小镇的储煤地图他已经熟烂于心,而从英国聘来的矿师也经过探测证实了储煤图。唐廷枢把勘探到的煤块送到北京和英国去化验,发现距开平以西20里的乔家屯一带土法开采的煤比别处煤品更高,可与英国上等之煤相比,其成色与之相仿,采办很有把握。经过反复比较,他最后决定把开平矿务局的第一眼井放在乔家屯西南。
鉴于在开平煤田上,沿袭土法开矿事故多,效率低,成本高,获利少,不能开采深部之煤,唐廷枢在弄清煤田赋存情况后,认为只有洋为中用“仿其法,购其机,用其人”,才能保证对近代企业用煤的供应,与洋煤相抗衡。从勘探煤矿、聘请矿师到运输设备,几乎每一件事情,唐廷枢事必躬亲。
长期研究开滦煤矿历史的任荣会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79年,煤矿由国外购进钻机,当时正逢大雨连绵,车路泥泞,水深没脚至膝,运输工人也纷纷躲雨,使已经水运到芦台的金刚石钻机等设备难以陆运到施工现场,焦急中唐廷枢亲赴芦台督运,泥泞中他身先士卒,踩进泥泞里,员工们才从躲雨处回到现场干活。由水路绕道港汊,循行海滩,入涧河口。后因其大件太高,内河桥梁难过,又取道还乡河至丰润县界的泊官屯(现白官屯)起岸,辗转陆运到唐山,9月设备运齐。
几个月间,高耸入云的井架,高大的厂房、绞车房,工棚、供洋人居住的洋房子及办公用房等建筑都在原本荒芜的乔家屯一带拔地而起。唐廷枢欣然为这座大陆近代第一矿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唐山矿。
如今,站在开阔的矿山公园广场上,已经很难想象,1878年的秋天,当在李鸿章等洋务运动领军人物的力挺之下,唐山矿井开钻那天的热闹情形。今天,我们只有翻开开滦历史的卷册,才能依稀听见那些锣鼓喧天的声音。在宽袍大袖的唐廷枢的脑海里,也许还有一个朦胧而缥缈的晚清帝国中兴之梦。他显然不太可能知道,此刻鼓号齐鸣并不是在庆祝一个帝国矿井的开钻,而是在欢呼另一种文明的肇兴。
唐山一号矿开凿不久,钻至91.4米时,已见到6煤层。而钻到100多米时,预计可以得到的煤足够60年的开采,而未再继续深探。在当时,天津颇具影响力的杂志《益闻录》曾这样记载唐山矿一号井的情况:“唐山有煤井一所,井口在街前,井深60余丈。井上设有货轮机器……按此井之坚牢,出煤之多,速而省工,诚中国第一佳矿也”。建于1878年的开平矿务局唐山矿,是中国大陆上第一个用机械开凿、西法开采的矿井。
正是在唐廷枢的出色经营管理下,开平矿务局的煤炭产量在当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很快将洋煤挤出天津市场。1889年9月21日,当时的《捷报》评论说:“过去五六年里,在中国的股份公司内,不管是矿业还是其他企业,还没有一个中国经理所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一位英国记者在评论中国的洋务运动时也说:“在煤的开采方面,唯一获得成功的就是开平煤矿”。
这是属于开滦的光荣。不仅因为这一天奠基了开滦“中国煤炭工业源头”的地位,让它无愧于“中国北方民族工业摇篮”的称号,更因为那一声钻鸣,在实际上已经凿开了中国封建文明坚硬而衰老的肌体,种下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火种。那是一种高级文明对一种低级文明的胜利。在古老中国衰惫的胸腔里,涌动着另一种文明的活力,它酝酿着、充漾着,终于在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土地上,精准地寻找到了一个诞生口,那就是开滦。
然而由开滦创造的第一还远远没有结束,开滦用光荣开启了跨越3个世纪的传奇。作为中国北方工业文明的发祥之地,开滦前身开平矿务局不仅开现代机械采煤之先河,创下了年产78万吨煤炭的采煤峰值,还铺就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生产中国第一桶水泥,建设出了中国最早的煤炭专用码头……在晚清乱象纷呈的时局中,开平矿务局的升平气象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