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煤炭产业链是转型方式之一
有专家认为,资源地政府在提高煤炭就地转化水平时,应该很好地把握一个度,不能让提高就地转化水平等同于减少资源调出,在提高资源就地转化水平,延伸下游产业链的同时,也要继续承担起国家能源基地的作用,继续保障好国内其他地区的煤炭需求,最起码要将煤炭外运量稳定在目前水平上。
煤炭主产区省份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摆脱单一的资源开发局面,加快经济转型,而延伸煤炭产业链无疑是转型的方式之一,这就要求资源省区适当减少单纯的煤炭外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内蒙古、陕西、山西、云南、贵州、新疆等地选择煤种适宜、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升级示范工程建设。”
这无疑是为资源地提高煤炭就地转化水平提供了政策支持。
取决于环境承载力
“虽然有了政策上的支持,但并不是说煤炭主产区就可以不顾一切、毫无约束地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水平。煤炭就地转化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当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李廷认为。
目前,煤炭转化和利用途径主要是煤—电、煤—焦、煤—建、煤—化等,其中又以煤—化最具发展潜力,尤其是用来替代油气化工的新型煤化工,比如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型煤化工工艺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均非常强,需要当地生态环境具备较强的承载能力,但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西北地区恰恰是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这是资源地提高煤炭就地转化水平绕不开的障碍。因此,晋、陕、蒙、宁、疆等煤炭主产区发展煤炭深加工,提高资源就地转化水平,应选择适宜煤种,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来开展。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具备影响力的电力集团和大型煤炭企业都已进入新疆跑马圈地、抢占资源,投资建设煤化工项目,包括煤制天然气、甲醇、二甲醚等。
中煤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麦方代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在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新疆煤炭资源开采规模、下游转化产业结构布局等进行合理规划,有序开发,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专家建议,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煤炭转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高度重视水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一定要汲取我国中东部地区煤炭资源无序开采饱尝苦果、艰难转型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