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煤炭网 » 煤炭行业新闻 » 煤炭媒体聚焦 » 正文

煤炭业去产能关键抓手:发展科学产能

日期:2016-03-09    来源:中国能源报

国际煤炭网

2016
03/09
13:5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煤炭产业 煤炭行业 煤炭价格

近两年来,煤炭产业陷入了产能重度过剩的泥潭。在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煤炭行业如何在科学“去产能”的同时,趟出一条清洁高效应用之路,最终实现绝境重生?煤炭人面对一箩筐的严峻挑战又应顺势做出哪些改变?全国两会隆重召开之际,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去产能关键抓手:发展科学产能

记者:有数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国煤炭投资累计完成3.6万亿元,累计新增产能近30亿吨。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其原因是什么?

谢和平:目前我国产能过剩不仅仅出现在煤炭行业,多数传统行业及大宗商品均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这是经济发展周期所处的一个阶段。

对于煤炭行业来讲,也有其特殊性。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旺盛,煤炭价格大幅上升,在“资本趋利性”的直接影响下,大批投资进入煤炭行业。一些煤炭企业未经审批建设了一大批大型煤矿;一些煤矿规避政府审批,批小建大,或在建设设计中不顾资源约束违规设计,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煤矿投产后超设计能力生产的问题突出。

另外,从市场需求方来看,国际煤炭市场遇冷,全球范围的煤炭产能过剩对国内煤炭市场冲击甚广。其次,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决策重点落在了促平衡发展上;再加上国家保护环境、治理雾霾的决心和社会各界对环保的普遍重视,近几年煤炭需求增速逐年放缓。此外,从长远来看,新能源的替代作用日渐显现,将继续挤占一部分煤炭市场。

大规模投资产生庞大产能对应煤炭需求增长乏力,煤炭产能过剩成为必然。

记者:您认为“十三五”应该怎样布局才能缓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

谢和平:当前,国家推动供给侧改革,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改革的重点任务。煤炭行业应以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推动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严格控制增量、淘汰落后存量,消化过剩产能。更重要的是,去产能是去没有达到“安全、高效、绿色”即科学产能的产量及产能,也就是要科学地“去产能”。

煤炭行业要以“安全、高效、绿色”为发展方向,将发展煤炭科学产能作为产业调整的关键抓手。一方面,对现有煤炭产能进行调控,促进已有科学产能矿井的稳定生产;对于有条件改造成科学产能的煤矿,进行攻关和技术改造;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年产9万吨及以下小煤矿逐步淘汰;加快地质条件复杂地区衰老矿井的关闭退出,尤其是华东区和东北区。另一方面,延缓和压缩煤矿新开工规模和速度;新增产能严格按科学产能标准开工建设;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安全、高效、绿色生产和利用的资源要限制开发。

此外,应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布局,促进不同区域的煤炭生产向煤炭科学产能发展:控制发展中东部(华东区、东北区和中南区湖南、湖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晋陕蒙宁甘区,实现煤炭的科学供给;优化发展西南区(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有序开发新疆地区。

记者:产能过剩可能使煤炭行业的形象更“黑”,应该怎样发展才能改变这些偏见?

谢和平:社会上对煤炭的负面看法大多源于煤炭开发利用产生的污染,尤其是煤烟型污染造成的酸雨和雾霾天气。其实,煤炭是能源和资源的一种,本身并没有脏差与干净之分,关键在于怎么用,只要政策到位,发展先进洁净煤技术,煤炭完全可以达到洁净能源的标准。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的成功应用,就证明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除了煤炭行业本身的问题,正面宣传也不够。新中国煤炭工业经过60余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发展,解决了建国后长达30多年煤炭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发展能源工业、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煤炭产业发展,使之在做出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留下“高危、污染、粗放、无序”的负面形象。要改变这种形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煤炭科学产能,实现煤炭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开采。

减少资源浪费:安全高效开采

记者:提高煤炭科学产能,实现科学开采,其发展方式需做哪些转变?

谢和平:实现科学开采,必须实现发展方式的五大转变。

一是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未来煤炭需求的增长会逐步放缓。煤炭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均要求煤炭开发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能力。

二是由单一煤炭生产向煤炭综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转变。煤炭行业需以资源开发生产为龙头,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煤炭价值空间,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煤炭深加工转化。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是改变煤炭工业效率低下,经济附加值不高的根本出路。

三是由粗放的煤炭开采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安全高效开采转变。粗放开采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技术的落后是主因。应切实加大煤炭行业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煤矿向大型化、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向安全高效生产、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

四是由单纯控制煤矿伤亡事故向全面性的保障职业安全转变。煤炭安全过去主要用灾害事故的人员伤亡数量来评价,忽视职业健康保障。其实我国煤炭行业职业病,如尘肺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因此,科学的煤炭安全观要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涵盖整体职业安全,实现全面性的职业安全与生产同步发展。

五是由资源环境制约向生态环境友好型转变。从长远看,煤炭行业应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研发,推进煤矿向绿色矿山模式发展。

记者:怎样才能实现煤炭科学开采?

谢和平:煤炭科学开采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的与地质、生态环境相协调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自然资源,在不断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下带来的安全隐患前提下进行的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开采。实现煤炭科学开采的关键包括三个层面:

首先,树立煤炭科学开采与科学产能的新理念,树立零或近零死亡的安全生产观念、近零生态损害的绿色开采观念、智慧矿山的高端发展观念、高标准的科学产能观念。

其次,大力发展煤炭科技,推动煤炭开采技术革命。不仅要加强煤炭开发新理论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分阶段逐步实现煤炭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拓展变革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全面打造标准化、全流程自动化的煤炭生产模式,还应连接上游勘测、矿井建设和下游的煤炭洗选以及后续的生态恢复,建立安全、绿色、智能和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现代化煤炭工业技术体系,实现煤矿生产布局科学化、生产协同安全化、生态环境友好化、煤炭开发智慧化、职工队伍知识化,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

此外,应将煤炭科学开采作为煤炭开发的国策,将科学开采评价标准作为关停并转、新建矿井准入依据,实现煤炭脱困,确保煤炭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结合煤炭资源条件对煤炭开发进行科学的布局,加强海域煤炭资源勘探,提高优质资源开采比例;利用市场机制,倒逼煤炭企业走科学开采的道路;将实现煤炭安全绿色开采的体系建立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提升煤炭开发科学化水平,成为国际领先的行业。

提高煤炭利用率:清洁利用精准控制

记者:煤炭本身并没有脏差与干净之分,那么煤炭实现高效洁净生产要求煤矿开采在技术上做哪些改进?

谢和平:煤炭高效清洁生产要求煤炭开采协调两方面的矛盾:高强度大规模煤炭开采与煤炭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之间的矛盾;相对落后的开采工艺及装备水平与现代社会对高效安全的高保障程度之间的矛盾。协调这两方面的矛盾要求煤炭开采技术向绿色化、安全保障化发展,从“勘探-生产-加工”全过程产业链系统控制生态破坏,构建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煤炭开发技术体系。

未来煤炭消费要从根本上改变煤炭低效、不清洁的利用方式,向高效、清洁、绿色、低碳的利用方式转变,必须在煤炭提质加工、煤炭清洁高效燃烧与发电、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煤炭利用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方面取得革命性进展。

记者:为实现洁净生产,亟需发展哪些关键技术?

谢和平:煤炭提质加工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前提,关键是先进煤炭洗选加工技术、低阶煤分级提质利用技术。推广和应用煤炭洗选加工技术,提高用煤质量,从源头上减少煤炭消费中可能排放的污染物,是我国煤炭消费革命的重要基础。

同时,随着我国能源需求量的增加,低阶煤产量不断增加。通过中低温热解将低变质烟煤中的煤焦油和煤气等高附加值组分分级提取出来,产生的半焦进一步转化利用,经济优势明显,但现有热解技术不适合大规模建厂。此外,粉煤的热解尚无成熟技术,大规模低阶烟煤分级提质利用的技术经济性还有待论证。实现低阶煤的高附加值利用,也是煤炭消费革命的重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煤炭分散燃烧短期内难以被完全替代,亟需发展先进工业锅炉技术。目前我国约1/3煤炭用于工业锅炉、工业窑炉和民用等中小用户分散燃烧,其中,燃煤工业锅炉占目前在役工业锅炉总数的85%,但燃煤锅炉运行效率低,普遍存在锅炉运行负荷低,炉渣含碳量高,过剩空气系数大,排烟温度高、缺乏污染控制措施等问题。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必须重点推广高效煤粉工业锅炉、高效水煤浆工业锅炉等近燃气排放的先进燃煤工业锅炉技术,使其像燃气工业锅炉一样清洁。

燃煤发电是未来我国煤炭主要利用方向。虽然我国燃煤发电技术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更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技术、下一代IGCC发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燃煤发电还需要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超低排放。

此外,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是充分发挥煤炭平衡能源品种,关键突破点是工程化技术、技术国产化和节能节水技术。“十一五”以来,国家布局了一批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技术的示范和升级示范,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但示范项目的运转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如关键设备损耗过大、故障率高,气化炉难以适应原料煤煤质,对煤质变化过于敏感等问题。今后一段时间,需进一步提高示范工程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清洁高效技术,提高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能效和降低环境排放。

记者:实现煤炭清洁利用,除了技术上的变革,还需要哪些制度保证?

谢和平:目前我国煤炭清洁利用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管理监督体制还不是十分健全,引领作用和监督力度仍然不足。国家有必要在煤炭利用环节,制定强制性的、严格的洗选煤标准、煤质标准、使用标准、排放标准体系。 由于这些标准的缺失和严格监管不力,致使煤炭清洁利用得不到精准控制,洁净化程度较低。从发达国家煤炭清洁利用取得的经验来看,多数国家都是通过立法,如制定清洁空气法、制定和更新排放标准、实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来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我国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国际经验。另外,完善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法律、法规、标准实施的监管制度和加强监管执行力度也非常重要。
 


返回 国际煤炭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