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清洁空气联盟主办,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清洁空气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京津冀及北方地区散煤治理与清洁取暖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清洁空气联盟发布《散煤治理与清洁取暖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北方地区散煤治理工作提供系统指导。
据了解,《指南》是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的委托下,由清洁空气创新中心与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写。《指南》总结了清洁取暖以及散煤治理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实施原则和总体方案,以支持京津冀及北方地区相关部门开展冬季清洁取暖工作。
在京津冀及北方地区的大气污染中,燃煤是主要污染因素。2016年入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连续出现大气重污染过程,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燃煤是主要元凶之一,包括燃煤锅炉、居民散烧和燃煤电厂等排放。燃煤锅炉在排放治理措施不得当的情况下,会造成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排放。而居民散烧燃煤除了排放近地面的空气污染物,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一氧化碳,威胁居民健康,同时会产生大量黑碳,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推手之一。
治理燃煤散烧污染,不但可以缓解冬季大气重污染,改善空气质量,而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散煤治理与清洁取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北京市的清洁能源改造起步比较早。”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钱文涛介绍,“通过近20年的改造,北京已经实现了城六区基本无燃煤锅炉,同时城市核心区域已经实现了无煤化。”天津的清洁能源改造虽然起步略晚,但进展较快。201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天津市燃气供热的比重提高到了37%,包含热电在内的清洁能源供热的比重提高了近80%。
河北省则在2014年、2015年集中开始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省推广农村、高效清洁燃煤炉具达60万台,压缩农村散煤900万吨。
《指南》指出,在散煤治理与清洁取暖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挑战。第一,一些地方政策出台比较仓促,没有充分考虑各种潜在可应用的清洁取暖技术,技术选取较为单一;第二,部分地区在制定清洁取暖改造方案时对不同技术的适用性考虑不足,技术应用缺乏可持续性;第三,个别地区清洁能源改造方案的资金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出现了居民复烧燃煤的现象;第四,部分地区在选择技术路线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对能源的供给和实施保障考虑不足,出现了极个别地区煤改气供暖实施进度与能源供给不能保障供暖的情况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推动清洁取暖的工作,不能将某一个技术路线和技术方向,在所有的地方都推广。”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解洪兴表示,每个地方都应当针对本地的资源属性、资源禀赋以及本地的经济可承受能力,开发最适用的清洁取暖实施方案。
实际上,散煤治理与清洁取暖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在制定具体技术路线时,不仅要考虑改造技术本身的技术性能和适用条件,还需综合考虑城乡规划、电网和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二次污染等因素。
与此同时,《指南》还特别编制对应的《技术与案例集》,将京津冀调研的十多种散煤与燃煤锅炉替代的技术路线与案例进行了介绍,针对适用性、经济性、环境性和技术性等角度进行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