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户矿工家庭离开,2018年1月30日,云南东源石林煤业有限公司8号井正式关井落幕。时隔11个月,立碑封实的矿井井道口前翠绿的雪松又长高了,鸟鸣声萦绕于耳。2013年以来,石林县“自断财路”陆续整合关停15个煤矿和54座非煤矿山。如今,圭山产煤区的山头放眼即是绿,套种旱地水稻的千亩苹果树也逐渐茂盛。
“过去这里曾密布大小矿山,山上炮声隆隆,山下车轮滚滚。”在东源煤矿8号井矿长杨利平的记忆中,煤矿开采一度成为圭山镇的支柱产业,一边是煤矿开采的热火朝天,一边是生态环境的悄然退化,“一车一车煤炭拉出去,鼓起群众腰包的同时,欠下了沉重的生态环境账。”
亿元仪器变“废铁”
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9万吨/年及以下煤矿,要坚决依法关闭;有序引导30万吨/年以下煤矿在2020年前退出……面对全省对煤矿监管升级的硬措施,面对煤炭市场“断崖式”下跌带来的严峻挑战,石林县主动变革,忍受着断臂之痛做煤业减法——减产减量、减人减事。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们14年来用青春和心血建起来的,对每一条水沟都有深厚的感情。”杨利平感慨,万万没想到5年前投入1亿多元购买引进的煤矿标准化配套设备仪器,在短短时间内居然就全部变成“废铁”,造价极高的矿井道也被永久封埋。对于他来说,整个矿井关闭退出过程中,最艰难的就是自己建起的房屋和井道要自己亲手拆除铲平。
石林县安监局局长吉光雄介绍,由于与大型煤矿云南省圭山煤矿井田平面投影重叠,云南东源石林煤业有限公司3、4、8号3对矿井均属于淘汰落后产能范畴。在煤矿整合重组和建设过程中,这3对矿井都投入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资金。但根据相关政策,关闭退出后,3对矿井均不能享受中央各级政府奖补资金支持,只能通过市场进行产能指标交易。最终,每对矿井所获得的资金不足800万元,造成各煤矿直接损失几千万元。
“都是白手起家不容易,我们也抱着希望努力了一两年,最终还是决定把它关掉。”说到这里,杨利平一阵哽咽。他告诉记者,最终愿意配合退出关闭,是深知家乡生态环境对于石林世世代代的重要性,于是在全省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之际,“忍痛割爱”主动放弃自己大半辈子的努力成果。
转型复绿势在必行
圭山片区作为石林县的生态重镇,拥有多品种植物和62.4%的森林覆盖率。而煤矿生产中的扬尘会给生态自然“蒙上一层灰”,煤矸石则会经雨水冲刷后形成固体废物污染堵塞河道,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这对于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石林无疑是消极因素。面对煤矿企业亏损和矿工就业难等问题,石林县毅然决然做出抉择,以保护生态为首要任务。
关闭矿井的最后一个月,吉光雄坚持每天带着工作人员到矿山去给企业做思想工作。“有几次,矿工们情绪激动地拦堵着我们不许进场,但到了午饭时间又在食堂炒好菜让我们进去吃。”每每说到这里,吉光雄都百感交集。
在一次次的到访沟通中,不少矿工对这支“劝解队”印象深刻,无论天阴下雨每天都来,一来总能聊很久说很多,而且句句话都真诚。从19岁开始就从事煤矿工作的老矿工杨威说,这么多次调解中,吉光雄常提的一句话最令他难忘:“人,只要这条命还在,任何事就还有机会。”
正如杨利平所说:“五年中,陪我们想办法走出困境的就是这帮人。”
近年来,为避免多井口出煤、楼上楼下开采等违法行为带来安全生产重大隐患,素有“井工矿情况最复杂、数量最大、利益冲突最大”之称的石林县主动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大力实施煤矿、非煤矿山型升级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全力投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和昆明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要求,石林县率先于2018年1月30日关闭东源石林公司3、4、8号井,于9月30日关闭石林县兴虎商贸有限公司龙王寺煤矿,4对矿井每年共化解产能24万吨,分别占全县煤炭矿井总数和合法合规产能的44.4%和58.7%。经过一年的努力,石林县2018年4对煤矿矿井的去产能关闭工作于12月通过省级验收。
石林的关井之路责任与使命并进,昆明以此全面拉开煤矿转型升级大幕,大力提升煤矿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水平。据了解,今年全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计划退出34个煤矿,共计退出产能309万吨/年,其中昆明11个煤矿退出产能达144万吨/年。
煤矸黑土变生态红土
石林县圭山镇境内分布有丰富的煤矿、石材资源,但过去的十年,可谓圭山产煤区千疮百孔的十年。多少无名企业在这块山土间肆意开洞取矿,如同一个个深扎的针眼直戳大地肌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近年国家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及矿产行业去产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生态资源可以延续”“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发展思路在当地萌生。
关闭淘汰矿井后,石林县决心严格监管并强化“边开采边治理”的发展理念,争取变矿井为树木根茎、变黑矿为圭山红土、变矸石为绿叶硕果。对保留矿山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有关政策,同时对矿山废物进行再利用。以煤矿为例,井下抽排出来的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灌溉农田,煤矸石可以作为砖厂的生产原料。
80%的土壤为中性偏酸红土壤、年平均气温13.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900至1000毫米……圭山镇这些优越的环境条件,让上世纪80年代曾在当地小规模种出酸甜适度、口感好的苹果,以规模化、产业化形式复苏。2016年起,圭山镇引导当地两家大型矿产企业流转2000亩土地用于种植苹果,并带动7个村委会发展起近5000亩苹果种植,解决近400人就近就业问题。如今,苹果树和旱地水稻在圭山红土中茁壮生根、成长,让保住绿水青山换来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金山银山”前景可期。
“以前在矿山洗头水是黑色的,现在洗头水是红色的。”回忆起在矿井上的时光,改种苹果的基地负责人李绕平感慨万千。生态修复中的圭山产煤区,山头绿植丛生,附近的百姓也走出矿井走进林间,开启绿色新生活。
从矿房窗玻璃3天就变黑,到千亩绿叶红果不见煤灰,如今村民们推开窗便是绿色。下一步,石林县将在圭山镇增种核桃、板栗等经济果林,进一步解决村民收入难题;立足苹果基地打造农庄旅游、亲子采摘,为石林生态修复打下坚实根基,还自然一片纯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