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煤炭网 » 煤化工 » 煤化资讯 » 正文

淮北打响新型煤化工产业“突围战”

日期:2019-08-08    来源:中国能源报

国际煤炭网

2019
08/08
09:1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煤化工 煤炭 煤化工产业

    “培育千亿碳基化工新材料产业板块,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争创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这是煤炭资源型“老城”淮北,给自己定下的“新”目标。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的思路及对策》指出,2018年,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下称“淮北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20%;销售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8.5%。以基地为依托,淮北将重点探索碳基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差异化、精细化发展路径。围绕千亿元级碳基化工新材料板块的目标,一场产业突围战正在打响。
 
    从“依靠煤”到“不唯煤” 新产业初具规模
    身为传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北自1960年建市以来,累计为国家供应原煤近10亿吨,煤炭产业的贡献一度占据其经济总量的80%以上。然而,随着资源走向枯竭,淮北逐渐陷入因煤而困的境地,采煤带来的环境问题更是严重困扰当地。
 
    “种种制约之下,由‘依靠煤’转向‘不唯煤’,是淮北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由之路。” 淮北基地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王程俊告诉记者。
 
    为何选择新型煤化工这条路线?王程俊表示,一方面,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是目前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淮北有资源、有基础。另一方面,淮北地理位置特殊,依托新型煤化工产业,承接沪苏浙在化工新材料产业方向的辐射带动和技术溢出效应,可形成与长三角优势互补、梯度有序的现代产业体系。“相比西部地区,淮北发展煤化工更具区位、交通优势。特别是紧邻江苏、山东两个化工大省,既能保证充足的基础原料供应,也能保障产品运输优势,陆运、水运、铁运需求皆可满足。”
 
    在此基础上,记者了解到,淮北已建成的代表项目包括20万吨/年混合芳烃加氢装置,与传统加工装置相比,原料适应性更广,吨原料加工物耗能耗、吨加工成本均大幅下降;临涣焦化年产440万吨焦炭、40万吨甲醇项目,这也是华东地区目前最大的独立焦化项目。另有在建、拟建项目22个,总投资约105.8亿元,未来有望带动新增销售收入超过230亿元。
 
    “如今,周边矿井生产的原煤集中在基地洗选。精煤销往长三角地区,焦煤作为原料炼制冶金焦。炼焦副产的焦炉气用于生产甲醇等产品,煤焦油即将深加工做成高端碳素产品。煤泥煤矸石用作发电,剩下的粉煤灰可作建材,能真正实现把原煤吃干榨尽。”王程俊称。
 
    急需打破资源、人才等制约 产品结构待优化
    “不可否认,淮北正在打破传统‘卖煤’老路,发展势头很不错。但同时要看到,面对海外进口产品,以及国内其他大基地的冲击,加之本省淮南、阜阳等地同样将煤化工作为发展重点,淮北发展煤化工面临内外夹击的激烈竞争。”结合现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化工专委会副秘书长王秀江作出上述客观分析。
 
    淮北市政府研究室牵头的课题调研组也在调研中发现,淮北基地仍缺少龙头项目,牵动性不够强。“从全国维度看,淮北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中度和质量效益均存在一定差距。从全省维度看,淮南等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不断提升煤化工基地发展规模。相比先发地区,制约淮北转型升级的因素依然存在。”
 
    具体有何制约?王秀江认为,相比宁夏、榆林等西部地区,淮北虽占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却显不足。“由于资源日渐枯竭,开采成本相对偏高,煤价并不占优势。同时,淮北煤炭资源的灰熔点高,现有技术对煤种的适应性有限。如何扬长避短,需要认真思考。”
 
    同时,还有“人”的问题。一位未具名的专家认为,毗邻江苏、山东等地,给淮北带来区位便利,却也难免产生“吸虹效应”,导致淮北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偏弱。“说白了,在交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才更愿意去薪资更高、环境更优、生活更加便捷的地方。而淮北正好处在‘不高不低’的尴尬位置,尤其是高层次、关键岗位人才长期稀缺。
 
    不求一味“摊大饼” 向精、向深延长产业链
    面对喜忧参半的现实,淮北如何打好这场新型煤化工产业“突围战”?王程俊透露,淮北基地现已确定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为主的发展方向,计划重点布局一批烯烃、芳烃等龙头项目,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高端碳基产业集群。
 
    “我们也意识到,项目发展不必一味求大。综合当地的资源禀赋、配套设施、承载能力、周边市场、环境容量等要素,目前暂时不会考虑煤制油、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的大型煤化工项目。我们选择与兄弟园区错位发展,不与上游项目争市场,而是希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亩均税收’论标准。”王程俊称。
 
    把产业链做精、做深——这一观点,也得到王秀江的赞同。“产品每向下延伸一步,附加值成倍数增加。淮北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未必一味追求‘摊大饼’,而应结合自身实际做强、做优。既要看到行业竞争、地区竞争,也要做好顶层设计,尽量协调省内资源,避免产品饱和、过剩而陷入同质化。”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为破除人才瓶颈,当地正在针对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建立急需煤化工人才库。通过组建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产业研究院,设立院士工作站,成立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探索“候鸟型”“契约型”“季节型”柔性引才模式,实现人才服务与产业平台对接、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对接,满足基地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人才引进、配套的相关政策将尽快到位。换句话说,基地内的企业急缺哪方面人才,我们就将重点研究哪方面的政策,帮助企业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王程俊补充指出。
返回 国际煤炭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