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名单中,国家能源集团所属黄骅港三期工程、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位列其中。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黄骅港,跟随小编零距离了解现代煤港的智能化作业流程。
黄骅港坐落于渤海湾穹顶处,是一座年吞吐量可达2亿吨的煤炭输出港。1998年至今,国家能源集团已在这里已建成17个煤炭泊位、2个杂货泊位和1个油品泊位。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主要负责煤炭的下水外运工作。
黄骅港是陕西和内蒙古
煤炭外运距离最短的出海口
虽然是一个煤炭港口,却没有漫天煤尘,也没有“黑脸煤工”。相反的是,这里空气清新、景色秀美,更令人称奇的是,诺大的生产现场都很难碰到工作人员。小编不仅发出疑问:这样的港口是如何实现每年2亿吨吞吐量的?
国内首家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
在黄骅港的集控室,墙面和办公桌台面布置了很多电子屏,各种可视化信息在这里汇总。工作人员手中的鼠标轻轻一点,便可以观察到现场的“一举一动”,同时也可以让所有的装卸设备“乖乖”作业。
不久前,黄骅港已经攻克了智能作业的难题,成为了国内首家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实现了从煤炭翻卸到存储再到取装的全流程自动化。
翻车机可直接将整节列车上的煤炭倒入煤仓
车间的粉尘量被控制在1毫克/立方米之内
全自动运行的输煤设备
301泊位上8号装船机正将煤炭装船
装载能力为每小时8000吨煤炭
科技攻关,填补煤炭港口技术空白
2016年,黄骅港为推动智能港口建设,组建了攻关科研团队,先后实现了堆料机、取料机自动化改造的技术攻关,在国内煤炭港口中率先实现堆场无人化作业。
6号堆料机正在将到港煤炭堆放在堆场储存
但实现全流程智能装船并非易事,船型、船仓情况复杂,设备精准定位难等问题,都成为了煤炭港口智能化发展的拦路虎。黄骅港成立智能装船课题组,专门针对这一系列技术难题开展破题研究。
黄骅港拥有17个泊位,泊位可停靠10万吨级船只
但船只型号不一,给智能装船作业带来极大困难
以船舶定位为例,船在水中处于飘浮状态,如果航向偏差1度,位置就可能偏差2米,装船机如操作不当极易发生设备碰撞。为确保精准定位,黄骅港利用大数据对上千艘来港船只进行数据收集,完成船舶建模形成数据库。目前,黄骅港已成功将船舶精度误差控制在0.1度,偏差距离控制在0.2米以内。
9号装船机正在自动装船作业
2020年4月27日,黄骅港顺利完成煤港智能装船实验。取装作业全线工艺设备按照设定程序进行了全自动运行,从堆场取料机自动取料、自动换层,到码头装船机自动对舱、自动装船作业,再到自动监测船舶状态及调平、自动记录装船数据等全流程自动化作业。整个作业过程均通过设备监测和计算机编程进行设备自动化管控。
过去与现在,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
——过去煤港的员工大多要在装卸设备上作业,高空作业危险,噪音大,环境差,两人一台单机还疲惫不堪。
VS.
——现在黄骅港的员工全部进入集中管控办公楼内工作,工作环境好,一人多台单机也能轻松搞定。
——过去工作靠经验,操作员两个手柄控制着设备上下左右,前前后后的动作,操作准不准全在个人。
VS.
——现在一键启动作业,设备根据计算机给予的标准指令,全面实现快、准、稳作业。
黄骅港自全流程智能化改造后,作业效率和安全系数大幅提升,设备故障率与人员劳动强度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