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煤矿资源开采大国,随着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不断增多,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我国自2001年国务院批准在辽宁省阜新市开展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以来,在应对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转型发展,改善民生,恢复治理生态环境,培育多元化产业体系方面中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当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的转型发展还存在很多难点,值得关注,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解决好煤炭矿区遗留的历史欠帐、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问题,让传统矿业地区再次复兴,走向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区域共同繁荣。
一、问题
当前,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
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转型发展区域不平衡
我国一些相对发达地区的煤炭矿区由于区位优势明显,转型相对容易,一些老矿区已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生态环境迎来崭新面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很多东北、中西部的老矿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所在区域区位条件差,加上地方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够,产业转型缺乏方向,机制不灵活,思路不清晰,发展缓慢。
偏远不发达地区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基础设施条件差
我国一些相对偏远不发达地区的煤炭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亟待治理。
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企业负担重,后续资金缺乏,阻碍转型发展
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面对日益枯竭的煤炭资源,本身盈利条件差,消耗大,后续发展不仅要面临设备投入、人员安置等基本问题,还要面临历史遗留下来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欠账,因此,普遍后续发展资金严重缺乏,加上区域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弱,企业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自身的产业工人知识结构单一,人员文化素质低,造成转型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困难重重。
二、建议
1、建议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国家出台不同的政策指导性意见,强化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针对当前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转型发展区域不平衡、发展阶段不同的现状,建议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出台不同的政策指导性意见,通过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不同地区实现特色发展。尤其应加大对东北、中西部矿区产业转型的扶持力度,建议财政部设专项建立东北、中西部矿区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基金,专门资助东北、中西部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能源产业。
2、在国家精准扶贫宏观政策引导下,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偏远不发达地区煤炭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当地民生痛点、难点问题,改善矿区转型发展基础条件
在国家精准扶贫宏观政策引导下,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着力加强偏远不发达地区煤炭矿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居民搬迁、棚户区改造,改善当地交通条件,积极融入区域高铁网;继续加大对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修复,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导当地将采煤沉陷区治理包袱变为独特的发展资源,促进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改善矿区发展条件,为矿区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支撑。
3、进一步出台有利于减轻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企业负担的财税优惠政策,让老矿区企业在转型发展中轻装前行
建议国家出台专项政策,针对煤炭资源枯竭矿区,给予特殊的税费优惠和支持措施。如允许矿区转型发展项目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于利用煤炭企业所属煤矿工业广场、已征用或租用的土地上建设的转型发展项目,给予免交土地税费;免除或减免关闭煤矿银行贷款本息;对老矿区、老煤炭企业,在资源供给、企业兼并重组、股权转让、贷款、市场交易、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切实减轻老矿区企业负担,让老矿区企业在转型发展中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经济转型是世界性难题,加强国家顶层设计、财政专项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改善矿区发展条件,建立健全各项有利于老矿区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相信资源枯竭型煤炭矿区产业转型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