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第一方阵”不断扩容:工业丝、帘子布、糖精钠产能世界第一,尼龙66盐、工程塑料产能亚洲第一,主焦煤、焦炭、硅烷气、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能全国第一……
近年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聚焦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核心产业,围绕链式发展、集群布局、迈向高端,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激活人才链,不断强化产业的引领性、成长性、坚韧性,持续增强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推动集团不断开创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优化产业链 构筑转型发展新高地
一是延链补链强链。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持续做强做优做大特色煤基产业链,让传统优势更稳固、更强大,让新兴产业的优势更稳定、更突出。围绕煤基尼龙化工、煤基硅材料、煤基碳材料三条产业链延伸方向,聚焦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把握好产业链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先进材料、新材料、高端产品比重,力争把产业链优势做到极致,推动形成产业链到生态链再到价值链的集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是融入智能改造。坚持安全高效导向,加快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大智能矿山、智慧工厂建设力度和广度,全力推进“金太阳”光伏电站+互联网项目,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智慧平煤神马”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省级示范,煤矿智能化建设领跑河南省,2020年新增智能化采煤工作面5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6个,煤矿机电运输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平宝公司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快“双创”基地、ERP运营和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人力资源、薪酬、财务、资金信息管理系统成功对接,物资设备调剂信息平台上线运行,网上采购、网上招标全面推开,力争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解决穿透性管理问题。
三是聚焦绿色发展。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产业链发展全过程,加快产业体系绿色化改造,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2020年投入资金2亿多元,实施环保治理工程103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比下降11%,16对矿井无组织排放得到有效治理,12家单位19座矸石周转场及物料堆场封闭运行,煤矿单位基本实现“产煤不见煤”。尼龙科技、开封兴化、京宝焦化、天工科技等4家企业VOCs深度治理顺利完成,首山化工、中鸿煤化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神马股份荣登国际非盈利组织气候指数A级榜单,化工企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洁净排放。
做强创新链 点燃跨越发展新引擎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积极构建“六个一批”科技创新体系,成立集团科技领导小组,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支持各级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履行好科技管理和考核职能;利用好上市公司专业化研究院专业研发力量,不断强化新兴技术和战略必争领域前瞻性布局,重点围绕现有产业链,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大尼龙、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研发投入,锻造长板优势。
二是创新研发模式。紧密与科研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构建从室内实验到现场测试,从原理分析到工程应用一体化全过程的科技攻关新模式。持续加强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炼焦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高性能碳材料、尼龙纤维和尼龙工程塑料4个产品研发型全流程重点实验室,建立实验室管理考核和科研人员配置体系,推动课题研究与实验室建设同步进行。
三是加快技术攻关。聚焦煤基新材料产业链优化升级、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等,加快突破深井“三高”灾害防治和己二腈、对位芳纶、区熔级多晶硅、聚碳酸酯等主导产业核心技术瓶颈,重点攻关尼龙高端化、差异化系列产品和硅碳新材料等重大领域技术瓶颈,加快形成煤气共采、高性能电极材料、特种尼龙、阻燃纤维、高强工业丝、芳纶及制品产业化,努力在煤矿瓦斯灾害安全高效综合治理、己内酰胺新工艺、煤焦油精深加工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提升价值链 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打造出一系列能够支撑企业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尖端产品,使煤炭资源从焦化初级产品,延伸到尼龙、炭素系列产品,进而发展到改性工程塑料、高纯度硅烷、电子级多晶硅等高端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在产业链中耦合共生、聚变增值。其中,煤焦产业继续发挥集团主焦煤品质世界第二、全国第一的突出优势,深化“大精煤”战略,加大动力煤向炼焦煤转化力度,推进煤焦一体化发展,提升焦化副产品精细化水平,带动煤基产业链全线提质。
目前,已组煤占比突破70%,2号焦精煤、2号1/3焦精煤新品种成功开发,淘汰关闭5座4.3米焦炉,首山化工220万吨焦化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尼龙化工产业依托技术、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特种尼龙、改性切片、新型塑料、注塑等差异化、高端化尼龙产品,进一步提升气囊丝、细旦丝、高品质己二酸等高端产品比重,实现高品质66盐批量生产,推动尼龙系列产品整体提档升级。
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加快“一基地两集群”布局,积极推进60万吨氢氨、20万吨己二腈一期前期工作,建成投产20万吨己内酰胺二期等项目,并与以色列屹立、美国奥升德、德国柯丹卡等跨国企业合作,谋划建设尼龙新材料国际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着力培育“专新特精”企业,大力发展以煤沥青、中间相焦、针状焦为代表的碳材料产业链,以碳化硅精细微粉、单晶硅片、硅烷、区熔级多晶硅、电子级多晶硅为代表的硅材料产业链,积极布局光伏全产业链和储能产业链。积极探索硅碳材料向光伏、半导体、碳纤维、石墨烯等前瞻性产业领域迈进,力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占到集团“半壁江山”。做强平顶山尼龙新材料、许昌硅碳先进材料、开封精细化工三个产业园,打造豫西南先进材料工业长廊。
激活人才链 汇聚持续发展新合力
一是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坚持“人才强企”战略,着力构筑人才高地,激活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推进“222”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育200名工匠大师、2000名技能状元、20000名创新蓝领;加快开展“十百千万”培育计划,全力引进煤炭开采、人工智能、化工制造、机械加工等方面的高端领军人才和紧缺型应用人才,加快形成10名以上科研领军人物、100名以上科创拔尖人才、1000名以上科技骨干、10000名以上一线技术人员的创新人才格局。
二是深化人才成长机制。统筹推进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科技优势和发展优势。畅通人才晋升渠道,构建管理人才职务晋升通道、技术专家首席技术专家通道、技能人才首席技能大师通道、高端人才直接通道、特殊贡献人才绿色通道等人才成长多通道,对于集团每年评聘的首席技术专家、首席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分别享受所在单位副职待遇和所在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薪酬。深化首席技术专家、首席技能大师、首席技师、首席技工评选评聘,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和“名师带徒”制度,打造行业一流的工人技术创新联盟,推出更多集团“大工匠”。
三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激励的指导意见》《集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每年拿出2400多万元重奖重大科研成果,尤其是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的,给予1:1配套奖励,并设立最高额50万元的单项奖。全面推行以薪酬激励制和绩效考核制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明确科技投入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年度科技奖金不受当年单位工资总额限制;对重大研发成果实行节点重奖、效益分红、股权期权等全方位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让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挂钩,使科技研发工作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一线、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