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煤炭网 » 煤制油 » 正文

边亏边建,煤制油产业如何突围?

日期:2021-04-08    来源:中国煤炭市场网

国际煤炭网

2021
04/08
10:4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煤制油产业 煤制油产能 能源行业

近日公布的《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受国际原油价格低迷、产品销售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煤化工板块整体亏损,其中煤制油公司全年亏损14861.79 万元。受到疫情影响,伊犁能源100万吨/年煤制油示范项目、新疆能源甘泉堡200万吨项目暂缓建设,加上审批受限、资金投入等压力,后者现已停止推进。   事实上,整个煤制油产业的日子都不好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化工专委会统计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8家煤制油投产企业累计亏损39亿元,“因下游产业链需求不旺盛等因素,生产负荷下调,产品价格与成本倒挂,全行业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

有企业及时止损,也有企业依然积极上马。记者了解到,榆林高新能源5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兖矿榆林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已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国家能源集团也在加速推进鄂尔多斯直接液化工程第二、第三条生产线。一边亏损一边新建,煤制油产业路线去向何方?

“目前单纯靠卖油,一定是赔的”

作为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煤制油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多项进展。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介绍,截至“十三五”末,我国已建成8套项目,合计产能823万吨/年,较2015年增加530万吨,增幅180.88%。装置运行水平、关键技术也不断突破。例如,宁煤400万吨/年间接液化项目首创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新工艺,一举完成国家27项重大装备及材料国产化任务。“开展煤制油工程示范,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国际石油贸易话语权、丰富我国清洁油品来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头顶多项“光环”,也无法掩盖艰难度日的现实。2020年,全行业产量366.1万吨,同比降低16%;产能利用率59.3%,较上年降低11.3个百分点;全年销量为362.9万吨,不足生产能力的一半。另据《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部署,到2020年末,预计实现煤制油产能1300万吨/年。由于部分项目退出或暂停,这一目标并未完成。

上述情况,得到多位业内人士的证实。“目前单纯靠卖油,一定是赔的。”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有的项目靠加装乙烯丙烯等装置,进一步联产化学品,整体算下来才有利可图;有项目自身体量不大,煤炭转化量有限,出售剩余的配套煤炭资源,填补煤制油板块亏损。“自2018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60美元/桶左右,项目盈利能力已经出现大幅下降。综合来看,‘十四五’期间,国际油价大概率在40-50美元/桶左右,对煤制油而言更不乐观。”

内蒙古伊泰方面称,叫停甘泉堡项目的主因之一正是资金压力:“基于公司对原油需求及价格的预期和判断,同时建设三个大型煤制油项目的经济风险较大,虽然公司积极推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但受项目审批进度影响,项目贷款仍难以落实”。

“亏损”更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刨除疫情、油价等客观因素,“亏损”更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由于投资较大,煤制油项目前期资金成本高是不争事实。在运行过程中,工艺流程较长,单元和系统技术复杂,装备使用条件苛刻,对全厂管理要求极高。任何操作细节出现问题,均有可能影响效益。”煤化工行业资深专家任相坤坦言,种种条件之下,产业竞争力受到一定限制。

记者获得一份数据显示,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炼油项目,总投资约为160亿元,单位产能投资1600万/万吨。而一个百万吨级煤制油项目,总投资在130亿-150亿元,单位产能投资为1.3-1.5亿/万吨。而且,现有项目规模多为100万-400万/年,相比动辄上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既不具备规模化优势,副产物也难以大规模利用。“石油化工路线体量大、流程短,产品单位产能投资明显低于煤制油路线。此外,现代煤化工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仅此一项投资就占到总投资的15%左右,也大大加重投入。”上述人士称。

除了环保标准不断提高,能耗、水耗等综合指标也存在较高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煤制油项目准入门槛高,很难像石油化工那样,每个厂达到千万吨级规模。可以说,进一步降低水耗、能耗及碳排放是不断追求的方向。”任相坤称。

另据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总经理助理张继明表示,煤制油项目集中布局在内蒙古、陕西、新疆等中西部煤炭资源地区,建设周期、设备运输、产品销售等周期,均无法与石油化工相比。因产品远离华东、华北等消费市场,考虑到运费因素,项目基本没有成本优势。“除了在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方面处于劣势,已建项目较为分散、相对孤立,还需借鉴石油化工基地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思路。”

“理性对待,慎重大规模发展”

实际上,针对煤制油产业的争议长期存在。有观点认为,作为煤炭清洁转化重要方式,其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任,但在资源配套、政策优惠等方面,与“战略储备”的身份并不相符,需要将更多具体措施落实到位。但也有观点认为,不到千万吨级的煤制油产能,远不能弥补我国石油缺口,加上项目建设周期长、成本高,目前难以真正起到替代作用。

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则对发展包括煤制油在内的煤制燃料路径“持保留态度”。“至少现阶段,以煤制油替石油不切实际,其定位是储备技术,而不是替代技术、主流技术。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10亿吨/年左右,再发展煤制油无疑会加剧过剩。固体燃料到液体燃料的转化,能量损失大、转化率低,而且绝不是一条低碳路径。至于何时从‘战略储备’转为‘战略产业’,这一时机要好好把握。如果过早,企业非但无利可谈,还消耗大量煤炭资源,并不能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要想真正打破僵局,‘十四五’期间还要理性对待煤制油产业,慎重大规模发展。在总结近20年产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模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的路子,而要开发新技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实施产品多元化发展。”任相坤称。

上述行业人士认为,煤制油清洁燃料、航天航空等特种油品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可做出石油化工难以生产的油品,但这部分需求空间有限,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未来,独立做油肯定不行,需要通过联产活血。同时,煤制油属于高碳排放,必须调整产品方案,才能在碳中和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继明称,在国内油化品市场整体饱和之后,采用原有产品方案的新建煤制油项目,将面临“投产即亏损”的局面。现有项目若不尽快提升产品质量,再过几年也将失去竞争力。“一方面,原料和技术路线迥然不同,决定了煤制油产品独具特性,应抓住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为增强产业竞争力,高度重视对基地化、差异化、煤化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向高端合成材料领域延伸。”


返回 国际煤炭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