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为期四十天的三伏天正式开启,南方地区也基本出梅,高温、高湿的“桑拿天”增多,居民制冷用电需求增加,江苏、浙江、杭州、宁波、广东等地陆续出现用电高峰,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沿海八省动力煤日耗迅速走高,日耗超220吨/天,存煤可用天数急剧下降,已不足12天,日均库存及可用天数均低于历史同期水平很多,而目前又处于迎峰度夏期间日耗爬坡期,用电峰顶尚未到来,电厂补库压力迫在眉睫。
电煤需求旺盛,电煤市场可谓内忧外患,供应却受到种种制约,这也是造成次轮价格波动的症结所在。
先看国内的情况,最为首要的问题是煤炭产量的释放不及预期,虽然大庆过后安监压力减弱,煤矿生产逐步恢复,但由于受手续、天气、环保、煤管票等固有的、临时性的种种叠加因素影响,短期新增产量并不多。其次,价格问题导致经铁水南下的煤货源严重不足。产地价格目前涨至900元/吨附近,不说按照港口平仓指导950元/吨的价格倒推,就拿近千元的当前市场成交价格来算,发运至港依旧处于深度的倒挂区间,贸易商发运不能用积极性下降来形容,而是发一吨赔一吨的钱。另外,受利润空间偏差的影响,煤矿自主发运至港的动力也不足,随着坑口电厂、煤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产地就地转化率不断提升,产地煤炭消化率逐年提升,叠加地销煤价的利润空间高于外运,造成上站货源流失严重。据煤炭网数据监测显示,大秦线运量7月份出现大幅下滑,日均运量降至至100.7万吨,日均月环比减少超10万吨/天。而作为中间环节的港口,由于集港货源减少,库存目前也处于低位,据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3日,环渤海九港库存为1979万吨,环比减少397.8万吨,同比减少117.4万吨。而近期频现的强降雨和封航天气,也给北方港口生产作业带来了不小的难题,日均卸车大幅减少约40多万吨,煤炭运输受阻。
今年由于煤价高位,电厂主要采取长协拉运为主,这样虽然不会造成煤价暴涨,但是由于库存一直没有打起来,需求旺季到来时,终端集中拉运而产地又供应偏紧的背景下,库存就处于被动低位,目前压力倍增,说明后续电厂也要加强电煤储运及做好市场各种变化的情况准备。
另外,今年国际煤市形势纷繁复杂,虽然近期进口煤量略有增加,但上半年进口煤量同比出现明显下降。前期华东、华南局部地区至6月底除澳煤外全面放开的进口煤措施, 6月进口煤增量效果开始显现,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6月份,我国进口煤炭2839.2万吨,较去年同期的2528.6万吨增加310.6万吨,增长12.28%。但从上半年整体情况来看,进口煤量依旧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我国累计进口煤及褐煤13956.1万吨,同比下降19.7%。后续来看,由于国际油价的上涨和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复苏,进口煤依旧呈现价高、量紧的局势,当前印尼进口4700K价格超过790元/吨,折算5500K已经超过920元/吨,价格优势和较长的周期,进口量的大量、快速释放不容乐观。且中蒙公路口岸闭关五天、印尼疫情大爆发和持续降雨,对后续生产运输影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而近日市场消息发改委再提中澳关系紧张,打破了仍寄希望于澳煤部分用户的幻想,预期7.8月份进口煤补充效果存疑。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对症下药,保证稳定度过夏日高峰? 笔者认为,需要增产保供,多方联动稳市。
一是继续加强政策引领。在前期增产保供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增产项目落地速度且促进优质产能释放工作,加快部署推进清洁能源替代,降低火电调峰压力。
二是铁路加强运力保障。积极开拓货源,整合资源,提高运力匹配度,必要时实行点对点供应,多举措提升电煤运输效率,助力“迎峰度夏”。
三是港口对内打高库存,对外稳定价格,加快装卸作业效率,稳定兑现长协煤源并增加市场煤源。
四是电厂加强供耗存监测。每天监测电厂的供耗存情况,及时跟踪掌握电煤供应情况,多渠道采购电煤,分散库存压力,第一时间协调解决供应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综合来看,炎炎夏日到来,动煤需求预期整体向好,虽然供煤大幅增加且清洁能源出力较好,但由于日耗高于历史水平,目前保供增产形势严峻。但相信在保供稳价大背景和长协机制的有效发挥下,后面随着产地产能加快释放,多方联动保供的加持下,供应偏紧形势将会迎来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