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表外产能的清退,使得市场供应一度出现较大缺口。但随着保供政策在下半年落实,供需逐渐平衡。2022年将进入保供增产实质收效的阶段,预计产地供应增速将维持在5%,原煤产量总量将达42.5亿吨。但由于当前市场供需渐趋宽松,保供退出只是时间问题,后期主产地仍将受到安检、环保及反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排除出现阶段性供应紧张的局面。进口方面,2021年平控政策并未提及,煤及褐煤进口总量同比增量超10%以上,预计2022年平控政策下进口总量持平2021年。当前澳煤部分通关,全球煤炭市场供需亦将逐渐宽松。
库存方面,当前产地保供落实情况良好,港口库存同比走高,下游前期被动补库完成,电厂库存高位波动。国家煤炭储备能力逐步建设,总目标形成约6亿吨的煤炭储备能力。考虑到2022年供需整体宽松,国家储备调控介入,或对市场形成托底作用。
需求方面,2021年在积极经济政策及外需刺激下,动力煤消费增速大幅提高,预计2022年外需走弱,制造业用电增速下降;煤化工企业产能投放,需求边际上升;建材端整体进入衰退周期,阶段性需求回暖难掩整体颓势,总体需求增速将明显放缓。替代能源方面,水电供应发力需等待拉尼娜气候的结束。不过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进入发力期,并网预计维持较高增速,预计将有效分流用电需求增量。
2021年12月初煤炭交易会上调下水煤长协基准价至700元/吨,预计将成为2022年动力煤价格中枢。近期动力煤需求处于高峰,但电厂库存偏高,采购减少,叠加年关将近,煤耗回落,对煤价形成较大压力。年后预计保供政策将择时退出,之后供需维持宽平衡态势。煤价波动范围在600-800元/吨之间,而产地各类驱动下阶段性的停检产将对煤炭供需形成扰动。
一、2021年度行情走势回顾
回顾2021年以来的动力煤走势,由于2020年以来的供不应求问题延续,年初煤价高位徘徊,随着发改委再度提及并深化保供政策,产地持续生产,缓解下游冬季用煤紧张情况,带动煤价持续下行,并一度回归至红色区间以下。
但进入3月后,相关保供政策退出,各地严查超产问题,产能释放缓慢,叠加外矿方面,澳煤进口受阻、印尼煤受到斋月、疫情等影响,进口骤减,供需矛盾不断激化,至5月中旬,动力煤09合约一度涨至944.2元/吨的高位,港口现货成交也徘徊在900元左右,各动力煤指数纷纷停止报价。
此后,国常会多次召开并对大宗商品价格问题做出指示,各地相关部门积极部署保供增产工作,同时要求部分地区下游错峰生产,一度带动煤价再次回落。但7月初党庆的召开以及煤炭事故的影响,保供增产并未真正落实,同时夏季迎峰度夏补库需求依然较强,故煤价在基差修复驱动下,再度上涨。
9月,发改委要求推动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对发电供热企业直保并全覆盖,同时发改委要求电厂提前完成补库则又加剧了短期市场的紧张程度,市场煤价格持续飙升并带动动力煤期货价格走高,至10月中旬,动力煤主力合约一度涨至1982元的高位,一举走出历史新高。
10月18日起,发改委连续发文30余篇文章旨在抑制煤价上涨,以多种手段并行的方式,对保供、控价、长协、打击投机等煤炭运行的多角度进行干预。同时交易所亦出台多项措施,限制动力煤过度投机行为,受此影响,动力煤价应声下跌,目前2005合约回到700元/吨左右,港口煤价回到千元水平后一度走平,年末价格松动向下。
图1 动力煤指数走势
二、政策端脱虚向实推进增产
自2020年煤价快速上涨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多次调整煤炭行业相关政策。
3月初政府主导的煤炭保供工作结束。三西地区随即组织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大排查。同时内蒙地区倒查煤炭反腐20年工作仍未结束,而新一轮的反腐工作又陆续在陕西地区展开,极大限制了煤矿的超产,带动煤价大幅反弹。
5月,动力煤期现货价格一度冲高至900元/吨以上的高位,国常会四次表示要保障大宗商品供应,遏制不合理上涨。政策层面开始从三个方面对煤价过高问题进行宏观调控。包括价格层面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要求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合法合规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加大铁路发运力度,增加市场供应;另外,发改委也对下游召开会议,要求如广东等相关区域提前开启错峰用电,从需求终端缓解电煤供应紧张的问题。一系列的组合手段介入后,煤价高位回调。
然而,这类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市场上的投机情绪,对市场紧张局面有一定的缓解,但并无助于逆转实际的供需结构。上半年制造业增长迅速,少数地区错峰限电对需求抑制有限,同时,下游电厂前期寄希望于政策出台快速压低煤价,故前期并未进行大幅补库,因此在迎峰度夏阶段,库存始终处于低位徘徊。而随着7月1日百年党庆的临近,叠加河南等地发生煤矿安全事故,各地环保及安全检查的程度大幅提升,煤炭生产反而再度降至低位。
期间发改委一度发文呼吁动力煤下跌回归合理价格,但政策端仍以控价为主,增产的呼吁仍受到地方环保、安检、反腐等多重因素的阻碍。而脱虚向实,切实核增产能成为了解决供需问题的唯一解。
故自8月起,发改委陆续推动内蒙古、山西等地核增产能超过4.6亿吨。不过由于保供政策见效周期较长,短期内影响有限,进入9月,发改委要求推动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对发电供热企业直保并全覆盖,并要求将发电供热企业中长期合同占年度用煤量的比重提高到100%,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将电力需求同市场煤采购剥离,市场煤价与电价实现脱钩。而在此影响下,一方面市场煤缺少行政控价约束,另一方面发改委要求电厂提前补库则使得市场煤供求失衡加剧。这也成为9月动力煤大幅上涨,偏离正常价格区间的主要原因。
10月中旬,发改委连续发文,协同其他部门密集出台各项政策,以多种手段并行的方式,对保供、控价、长协、打击投机等煤炭运行的多角度进行干预。同时,能耗双控的需求侧约束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动力煤的消耗。动力煤期现价格共振下跌,期货价格跌至700元附近,港口现货价格目前已跌回千元以下。此时,前期保供增产落实下,实际产量提升明显,供需关系显著修复,或将引导后市煤价继续向下回归。
三、表外产量下降向保供增产生效转变
2021年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原煤产量37084万吨,同比增长4.6%,增速下半年以来持续走高,2019年以来累计增长6.1%,日均产量上升到1236万吨。1-11月份,全国共生产原煤367427万吨,同比增长4.2%,同比增量达到19246万吨,增速较2020年有所上涨。总体节奏来看,年初在保供增产的要求下,产量恢复较好,但3月初随着两会召开,发改委宣布提前退出保供,则使得市场供需平衡逐渐被打破。地方政府在安检、反腐、环保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在客观上使得表内产量大幅收缩,二季度前后原煤产量呈现负增长态势,而7月开始,发改委保供政策逐步脱虚向实,产量开始逐步回升。
除了表内产量外,以往煤炭供应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表外产量。这部分从2020年起,由于内蒙、陕西等地开展反腐调查,并对超产现象重点清理打击,内蒙地区又对煤管票进行严格限制,导致表外产量大幅下降。从供需关系角度来看,表外产量的收缩使得前期总体供应难以匹配需求,这也是前期煤价上涨的主要动因。目前,随着发改委从各个层面推进核增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老旧产能,保供增产真正产生的成效有望在2022年得以体现,同时当前在利润驱动下,部分地区超产、盗采等违法行为亦有抬头,供应有进一步宽松的趋势。
据估计,2021年原煤产量在40.5亿吨左右。而通过2020年公布的产能数据估算,加上2021年以来的保供新增产能,在产产能已超44亿吨,剔除掉2021年临时核增的产能,2022年原煤的在产产能也已超过43亿吨。这也意味着,保供政策将大概率在2022年春季退出,但保供政策下扩大的产能将进入实质收效阶段。参照当前产能总量,以5%的增速计算,则2022年原煤产量大约在42.5亿吨左右。
图2 原煤产量及进口数量
四、煤炭进口量创新高但高增长难持续
2021年年初,进口煤价格优势不在。由于海外各国逐渐从疫情当中恢复,故动力煤外需持续火热;同时,受疫情隔离影响,海运市场运力持续紧张,叠加原油价格反弹,进口煤运价较2020年明显增加;同时,印尼、蒙古等主产地,2021年持续受到疫情的影响,生产、运输及通关皆有反复,这也导致进口煤供需结构同样面临偏紧的问题。受此影响,国内进口煤数量偏低,同比衰退幅度较大,年中累计同比衰退幅度一度在15%以上。但随着6月份进口管控措施的放松,下半年以来,除澳煤外,其他地区煤炭进口均全面开放,进口总量稳步提升,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1-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煤炭29272.8万吨,同比增长10.5%。11月煤炭进口总量达3505.2万吨,环比增幅30.1%,同比增幅198.03%。其中,11月我国动力煤进口2619万吨,同比增长252%,环比增长20%,在保供增产期间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空缺。
分国别来看,印度尼西亚是我国当前动力煤进口的主要进口国,其在我国进口总量中占比75%,2021年1-11月我国从印尼进口1.76亿吨动力煤,同比增长54%,增加6200万吨,填补了澳煤受限后的空白。俄罗斯目前是我国第二大进口国,进口占我国进口总量15%。除此以外,自9月以来,澳煤进口有所松动,部分积压在港口的煤炭得以放行,目前并无官方信号证实澳煤禁令解除,但若中澳关系缓和,则澳煤进口放松有望持续。同时,我国继续加大了从不同国家进口煤炭的力度,从南非、美国、莫桑比克等国家进口数量显著增加。
往年进入下半年,进口煤平控政策的执行就将提上日程,但由于2021年煤炭供应缺口较大,2021年下半年以来煤炭进口并未设限,全年呈现10%以上的高增长。平控政策被暂时搁置。但从2022年的供需来看,工业需求增速放缓,保供增量逐渐落实,增加进口煤的迫切性预计有限,进口平控政策预计仍将执行,则2022年进口总量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平控后的总量预计与2021年持平。
五、下游消费高增长趋缓
根据统计局数据,2021年1-11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749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增速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因素是因为国内外宽松经济政策下,工业生产向好,尤其是外需部分增速加快。从产业分项来看第一产业用电量为9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1%,增幅进一步提升;第二产业用电量达50255亿千瓦时,同比增幅10.2%,9月能耗双控以来,增速稍显回落,用电占比67%,回落0.4%。第三产业用电13008亿千瓦时,同比增速为三产最高,达到19%,疫情后同样迎来较强劲的反弹。
工业用电方面,2021年1-11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达到49320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10.2%,但从当月数据来看,下半年由于受到能耗双控的影响,以及未来外需走弱的预期,工业生产增速大幅放缓,2022年这部分需求预计将以承压为主。
图3 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
除电力需求,非电耗煤行业,如粗钢水泥等2021年在政策指引下,同样呈现高开低走的格局。2021年1-11月全国粗钢产量为达94635.9万吨,累计同比下降2.6%。而上半年该项数据累计同比为增长11.8%,这主要是因为疫情后国内外普遍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导致上半年整体需求过热,下半年以来,随着政策端“碳达峰”具体落实,以及能耗双控的影响,钢材生产明显收缩,同时房地产新开工陷入低谷,秋季以来衰退幅度在20%以上,则进一步拖累钢厂开工。
图5 高耗能产业增速累计同比
目前,“房住不炒”的政策是由我国国家意志决定,房地产2022年拿地及新开工仍将呈现同比衰退,预计下半年同比数据才有好转。而一般房屋施工数据滞后房屋新开工半年左右,则2022年房屋施工同样将呈现同比负增长,建材消费预计将下降10%-15%。而作为动力煤的下游制品,水泥和玻璃的需求一般在房屋施工阶段体现,当前水泥累计同比数据已经转负,累计衰退0.2%,预计2022年仍将维持弱势运行。玻璃方面,1-11月产量同比增长8.4%,但随着前期竣工高峰已过,当前单月产量同样落入负增长,2022年需求承压。总体而言,建材端对于2022年动力煤的消费将形成负反馈,预计需求衰退在10%以上。
六、替代能源增速良好
从替代能源方面来看,其他能源发电的产能同样实现稳定增长,导致火电占比略有下降至70.79%,前值为71.27%。水电方面,2021年白鹤滩水电站投入使用,上旬,最后一组发电机组吊装完成,总装机容量达16GW。全社会装机总量稳步提升。但由于拉尼娜现象的影响,2021年南方降雨资源偏少,水电发力相对有限,1-11月累计发电共11134亿千瓦时,累计增速自下半年以来持续为负。2022年仍需观察拉尼娜现象的持续时间以及对水电供应造成的扰动。
光伏方面2021年制造端增长势头强劲,技术持续发展升级,2021年1-9月,全国光伏累计发电量2486亿千瓦时,比2020年和2019年分别同比增长24%、45%,两年平均增长20.4%。2022年预计新增装机容量在60-75GW,当前太阳能(000591)发电装机总量约290GW。
核电方面,目前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已突破50GW,国产四代核电技术稳步推进,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送电成功,第四代核电首次并网,核电建设有望向内陆推进。截至11月数据,我国核电发电量累计值3702.4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速为11.9%。目前核电占我国的发电比重为5.01%,较国际水平的10%仍有较大距离,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风电方面,据悉,目前风电投资在电源投资中占比已超50%。目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达300GW时,较2016年实现翻倍。2021年风电发电量1-11月份累计5066.1亿千瓦时,同比增速扩大至29.2%。陆上风电方面,已全面实施“平价上网”。而2022年新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不再补贴,则其度电成本较高,后期也将面临抢装退潮的压力。则风电发电量的增速有望放缓。不过考虑到当前双碳政策加持,火电占比下行仍是重要目标,则在成本倒逼和技术改革后,风电仍将迎来加速扩张期。而据估计,2021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40GW,预计2021-2025年间,年均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55GW,2025年后,新增装机容量年均将不少于60GW,风电占比仍将逐年提高。
七、长协价占比进一步提高
2021年12月3日全国煤炭交易会公布2022年煤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2022年煤炭长协的签订范围进一步扩大,核定产能在30万吨以上的煤炭生产企业原则上均被纳入签订范围,且签订资源量达到自由资源量的80%,同时要求发电供热企业除进口煤以外的用煤100%长协覆盖。同时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基准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不变,并设置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调整区间为550-850元之间,其中下水煤长协基准价由535元/吨上调至700元/吨,”;其次明确了“浮动价由“环渤海煤炭价格指数、CCTD秦皇岛港煤炭价格指数、中国沿海电煤采购价格指数”等三个价格指数确定,调整为“增加了全国煤炭交易中心综合价格指数”,选取四大指数每月最后一期价格,各按25%权重确定指数综合价格,指数综合价格比基准价每升降1元/吨,下月中长期合同价格相应同向上下浮动0.5元/吨。
图6 动力煤活跃合约收盘价&动力煤年度长协价
长协煤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使得电厂基本退出市场煤交易,优化了上下游主要受众的匹配机制,长协机制将强化其托底作用,进一步优化调节市场价格,平衡煤电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但从另一方面,市场煤的交易规模则将大幅收缩,其价格弹性走高,煤价波动预计将更为活跃。
煤电机制方面,2021年“基准价+上下浮动”定价机制全面实行,而由于煤价三季度大幅走高,自10月8日,国常会将上下浮动的上下限调整为20%,则征求意见稿中850元的价格区间上限,基本对应此前的绿色区间上沿。
八、国家煤炭储备或为淡季托底
2021年年中,由于煤价高企且供需结构失衡状况难以逆转,发改委根据形势释放煤炭储备,缓和供需矛盾,当时已建成超过1亿吨的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国家正在推进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总的目标是在全国形成相当于年煤炭消费量15%、约6亿吨的煤炭储备能力,其中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不少于2亿吨,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调度,另外4亿吨是企业库存,通过最低最高库存制度进行调节。此举当时旨在通过增加煤炭的有效供给抑制动力煤的快速上涨,但库存储备的建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势。而随着当前煤炭供应在保供政策的指导下明显恢复,未来将大概率进入宽平衡甚至过剩阶段,而届时,若国家储备调控介入,或对市场形成托底作用。
九、结论与建议
2021年以来表外产能清退,市场供应一度出现较大缺口。但随着保供政策在下半年落实,供需逐渐平衡。2022年将进入保供增产实质收效的阶段,预计产地供应增速将维持在5%,原煤产量总量将达42.5亿吨。但由于当前市场供需渐趋宽松,保供退出只是时间问题,后期主产地仍将受到安检、环保及反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排除出现阶段性供应紧张的局面。进口方面,2021年平控政策并未提及,煤及褐煤进口总量同比增量超10%以上,预计2022年平控政策下进口总量持平2021年。当前澳煤部分通关,全球煤炭市场供需亦将逐渐宽松。
库存方面,当前产地保供落实情况良好,港口库存同比走高,下游前期被动补库完成,电厂库存高位波动。国家煤炭储备能力逐步建设,总目标形成约6亿吨的煤炭储备能力。考虑到2022年供需整体宽松,国家储备调控介入,或对市场形成托底作用。
需求方面,2021年在积极经济政策及外需刺激下,动力煤消费增速大幅提高,预计2022年外需走弱,制造业用电增速下降;煤化工企业产能投放,需求边际上升;建材端整体进入衰退周期,阶段性需求回暖难掩整体颓势,总体需求增速将明显放缓。替代能源方面,水电供应发力需等待拉尼娜气候的结束。不过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进入发力期,并网预计维持较高增速,预计将有效分流用电需求增量。
2021年12月初煤炭交易会上调下水煤长协基准价至700元/吨,预计将成为2022年动力煤价格中枢。近期动力煤需求处于高峰,但电厂库存偏高,采购减少,叠加年关将近,煤耗回落,对煤价形成较大压力。年后预计保供政策将择时退出,之后供需维持宽平衡态势。煤价波动范围在600-800元/吨之间,而产地各类驱动下阶段性的停检产将对煤炭供需形成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