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陕西煤业一座座智慧矿山与绿色交织,一幅幅“采煤不见煤、出煤不用煤、运煤不落煤”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绿色低碳已经成为这个煤炭企业生态环保发展的关键词。
近年来,陕西煤业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的号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陕煤集团“生态优先、源头防治、过程管控、总量控制”的总要求,科学制定并系统落实工作方案,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治理、节能减排三个核心,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为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新动力。
新方向:提升能源发展“含绿量”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陕西煤业积极倡导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日常生产运营过程,在清洁能源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打造循环经济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让绿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双碳”目标下,陕西煤业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撬动煤炭转型发展的支点。公司所管理的17处煤矿开展矸石充填综合利用项目,年综合利用量530万吨,矸石井下注浆充填系统建成试运行,实现矸石不升井、固废就地处理;并率先在小保当公司建成全国最大智能化矸石充填系统(年处理200万吨),曹家滩、张家峁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未来预计矸石充填最大能力达到730万吨/年;彬长大佛寺矿成为全国首个瓦斯“零排放”示范点,韩城、黄陵等矿区实现瓦斯发电全覆盖,瓦斯发电装机量超70兆瓦,年发电能力4亿度,年瓦斯利用量1亿m?以上。针对废水,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网络,推进各矿区水处理设施深度处理提标改造,确保水质稳定达标。神南产业、张家峁、陕北矿业涌鑫矿等3家企业取得省级节水企业称号。
清洁能源是煤炭行业的发展机遇。陕西煤业在5处煤矿开展中深层地热井应用,实现了矿区清洁能源“零碳”供暖;稳步推进瓦斯“零排放”示范矿区建设,其中彬长矿业建成全国首个瓦斯“零排放”示范矿井,韩城、黄陵矿区等实现瓦斯发电全覆盖。
与此同时,陕西煤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发展新模式,在煤电光气风联产、废水净化利用、煤矸石制建材等领域取得突破,陕煤黄陵矿业废水循环利用于发电项目,电厂余热提供生产生活供热;开工建设全国首个大型煤矸石制陶粒循环利用项目,形成煤化工、固废、煤层气、矿井水等综合利用循环链条。
新动能 :注入数字化转型“源泉活水”
以数驱动,以智赋能,数字化转型正加速推动陕西煤业的绿色发展。目前,陕西煤业具备条件工作面均实现智能化开采,所有矿井生产辅助系统全部实现智能化,全员工效比行业平均水平提高近2倍,创新实践的“智能化开采+110工法”使资源回收率提高1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陕西煤业上线运行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时空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北斗系统等技术,实时监测地表形变、采空区沉陷等数据,监测覆盖36座煤矿,部署监测设备1294套,遥感监测面积2000余平方公里。
为了进一步精准管控能耗,公司上线节能环保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在千万吨大型煤矿均建成了顺煤流皮带运输智能控制系统,推广应用永磁直驱系统,使用变频局部通风机以及高效节能主通风机,年均节电230万度以上,车辆智能调度系统降低运行费用20%以上,企业吨煤能耗三年下降28%以上。
陕西煤业加强支撑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围绕绿色矿山建设,推进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三类核心技术研究应用。持续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围绕煤矸石智能充填、地热研究、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保水开采、矿井水高效综合利用研究等内容开展技术攻关,全面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稳步提升整体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研究水平,让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新引擎。
新路径:打造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示范标杆”
陕西煤业打造生态修复+ “示范标杆”模式,走出一条矿区生态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在陕北矿区利用“生态+”等模式,推进生态治理与产业融合,红柳林矿区实施土壤自修复试验区2.8万亩“一带+三区”生态旅游,柠条塔、张家峁矿区建设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地质环境土地复垦示范等工程,建设小保当一号、曹家滩现代生态农业园,特色林下经济等开发式治理工程,陕北地区逐步建成宜居宜业的“塞上森林城”,曹家滩修复沉陷区土地超万亩,红柳林打造集旅游、生态、产业于一体的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矿区周边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据悉,目前陕西煤业已建成11处国家级绿色矿山,16处省级绿色矿山,绿色矿山入库率达到75%以上,黄陵、澄合、陕北片区实现了“绿色矿山”全覆盖。
从绿色开采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从智能化建设到生态修复,改革创新和绿色发展串珠成链,推动着陕西煤业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行稳致远。未来,陕西煤业将继续坚定不移走好双碳时代的长征路,争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为陕煤集团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