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能源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条件下,煤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明确煤炭定位,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成为业内面临的重要议题。而作为用煤大户,煤化工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也因此走到了“十字路口”。
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发布产业政策,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进一步强化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不含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制燃料)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并明确提出“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费量”。
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煤化工可大致分为传统煤化工与现代煤化工。其中,传统煤化工,如焦化、合成氨发展见顶已基本成为行业共识。而现代煤化工,近年来,由于自身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能源市场动荡拉升产品需求,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资料显示,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总体规模已是全球最大,技术水平总体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22年,我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产品总产量达2749.1万吨,比上年提高12.7%,年转化煤炭1.069亿吨标准煤,比上年提高9.2%。
不过,在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些乱象也随之产生。尤其是在经济利益刺激下,部分地区出现盲目规划建设现代煤化工的现象,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环保压力大增。为遏制这一不良势头,201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规划布局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通知》也再次明确,加强规划布局引导,推动新建项目重点向煤水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较好地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
产业自身仍存短板
推动行业科学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的背后,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目前仍绕不开的低碳环保与经济性问题。
在“双碳”目标下,以煤为主要原料的煤化工产业的碳排放一直备受关注。相关资料显示,煤的气化和液化是煤化工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2020年,我国煤化工行业碳排放量为5.5亿吨,其中能源活动及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排放占88%,电力间接排放占12%。例如,煤制烯烃的碳排放强度高达10.6吨CO2/吨烯烃。不仅是碳排放问题,在一些扎堆上马项目的区域内,煤炭资源和水资源紧张、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同时,煤化工产品的竞争力受国际油价和原料煤价影响较大。当前,石油加工产业链正在向化工方向延伸,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成为炼化一体化项目发展的主流方向,石油化工与煤化工产品存在交叉和重叠,必然构成市场竞争。相关研究显示,相比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煤化工单位产能投资较大,是石油炼化单位产能投资强度的5-10倍。类似石油炼化千万吨级一体化基地,在煤化工领域至少需投资1000亿元以上。
但高投资却并不能保证煤化工行业的盈利水平。以聚酯类产品的重要原料乙二醇为例,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煤(合成气)制乙二醇新增产能280万吨,增幅达34.9%,总产能达到1083万吨,占我国乙二醇总产能的43.2%,但产能利用率仅为37.5%,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当年行业营收165亿元,亏损29.9亿元。
合理布局需科学评估
为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通知》重点把好项目准入关,强调此前《方案》明确的四个示范区“十三五”期间2000万吨新增煤炭转化总量不再延续,新建煤制烯烃、煤制对二甲苯(PX)项目须经论证通过后方可纳入《方案》,由省级政府核准;强调新建项目要落实要素保障条件,特别强调不能与发电供热等民生项目争煤。同时,《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对现代煤化工产业的规划布局引导,对存量项目优化升级,对增量项目集约化发展,优先布局在要素条件有保障的地区,严禁布局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鼓励上大压小,避免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
这意味着,此前未被列入四个示范区、却又计划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地区或需调整相应政策。例如,今年6月6日,山西省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作为能源 “五个一体化”战略之一,并计划到2025年使该省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到2030年建成国内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产煤大省的降碳压力陡增,更需积极稳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议产煤大省科学评估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将其作为战略储备。同时,相关部门可建立常设的转型发展协调机制,并设立专门的转型基金,支持传统能源企业布局新能源等低碳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彻底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