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钢铁发展处于钢筋市场需求下降,下游用钢需求出现新亮点的状态。”在近日召开的2023(第五届)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范铁军如是说。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粗钢累计产量为9.439亿吨,较2022年减少1072.2万吨,降幅1.12%。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余威表示,近期钢铁供给强于需求,行业整体效益下滑明显。1-5月,钢铁工业协会92家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52.1亿元,同比减利689亿元、降幅73.2%,比上年水平减利239 亿元、降幅48.7%。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钢产量5.36亿吨,同比增长1.3%; 钢材产量6.77亿吨,同比增长4.4%;钢材出口4358万吨,同比增长31.3%。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9%,建筑业用钢占比下降。
在钢铁需求整体萎缩的情况下,部分品种逆势上涨。其中新能源相关领域最为明显,新型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带动了相关用钢需求,为高性能风电用钢、水电用钢、高耐蚀光伏用钢、高牌号新能源电工钢、输氢管线等产品提供了发展机遇。
《2023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2940亿元,同比增长60.9%,占电源投资的比重达到88.6%。太阳能发电、核电、风电、火电、水电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3.6%、56.1%、34.3%、13.0%和10.6%。
“海上风电要求距离海岸线10km以上,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的场址中心离岸距离通常大于100km,远距离风电项目对高强度高耐蚀性能有较高要求。”范铁军说。“下游用钢需求出现新亮点,更加注重专业细分领域产品品牌,打造专业化品牌有利于提升新市场形势下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领域,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逐步实行,也对钢铁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
范铁军认为,目前钢铁行业面临严峻碳经济挑战,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应以低碳转型为导向,在条件成熟之际将钢铁行业将纳入全国碳市场,钢铁下游的汽车生产商应对钢铁提出“绿钢、低碳钢”新需求,未来能耗“双控”将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据范铁军介绍,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共有122家企业获得绿色工厂称号,4家企业成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24种产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评选为绿色设计产品,开展绿色低碳认证工作,有助于为企业增信,占据市场主动权,推动企业产品获得市场认可,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270余家企业约7.6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62家钢铁企业3.1亿吨粗钢产 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4.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重点工程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8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出完善绿色低碳钢材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推动认证结果采信应用。鼓励开展标准创新型企业创建,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
“标准是将下游客户、市场、社会等需求进行准确、科学转化的媒介,是钢铁企业具体化、规范化实现质量目标的技术基础,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钢铁企业纷纷将标准视为总结先进技术和经验,抢占行业制高点,保持企业产品占据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手段。”范铁军说:“设立标准有助于培育优质优价市场环境,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可有效解决下游行业及用户日益迫切的产品质量差异化评价问题。可以避免在招投标中低价中标,在同样达到招标要求的情况下,为高质量产品中标提供依据。有助于新产品快速推入市场,是企业产品进入高品质市场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