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掘进70米所需材料来计算,原来至少要3天才能运到井下,现在1天就能运到,安全又高效。”“以前材料入井得来回转运三四趟,全靠手提肩扛,如今一站式运达采区车场,省时又省力。”在霍州煤电李雅庄矿,年底盘点时,谈到今年矿井最大的变化,运输改革成为了大家共同的话题。
运输是矿井生产的“动脉”与“咽喉”,要想跟上智能化发展的脚步,确保矿井实现安全高效生产,就必须提升运输能力。“特别是李雅庄矿这样的老矿井,线长、环节多,需要人工不断卸车、装运,职工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李雅庄矿党委书记、矿长王远德坦言。
躬身入局、起而行之。李雅庄矿从职工切身利益出发,从2022年底开始将提升运输效率作为改革的突破点,统筹部署、多措并举,坚持“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力求解决制约运输效率提升的卡点、难点问题,蹚出物流一体化运输的新路径。
“咱这条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和新矿井没法比。”改革伊始,各种抱怨声不绝于耳。没法比,想方设法也要对标。李雅庄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运输改革项目组,深入调研,借鉴行业先进经验,从提高生产效率角度出发,提出构建物流一体化运输模式,建立物资运输配送体系,打造全流程物资运输模式,实现运输工具多样化、运输团队专业化、运输模式“网购”化的目标。
紧盯目标任务,精准发力攻坚。针对管理不顺、流程复杂问题,该矿打破矿井调度与运输调度并行运行的格局,将运输区由机电管理部划归调度指挥部管理,由调度指挥部直接负责运输调度、运输计划管理、任务下达等与生产相关的直接业务,破除了管理壁垒,为运输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李雅庄矿调度指挥部技术员刘杰说:“调度指挥部对所有队组材料情况、运送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避免了过去发生的推诿扯皮、沟通不畅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无法改变现有运输条件的情况下,提升运输效率必须减少转运环节,从升级运输工具入手。”刘杰表示,这一灵感来源于铁路的集装箱运输。他们结合运输车辆及工作面材料摆放、使用情况,先后设计制作了锚索、锚杆、钢板、垫片、锚固剂、建工材料等三类13种不同材料专用箱。
这样一来,各类支护材料从生产车间直接装入专用箱车运输到矿,由物资供应中心清点后,运输到井下工作面材料车场,再由单轨吊一次性运输到工作面迎头,全过程无需人力卸车,在降低职工劳动强度的同时,增加了有效作业时间。
李雅庄矿还配套了一套完整的运输作业流程,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运输区物资装车组根据物料运输计划、运输地点及种类将物资进行分拣、装车,再选择合适的车辆及打包方式进行配送,保证物资安全、完整送达。他们用专用铅封封箱,只需在封车前进行核验,无需沿途监管。运输到位后,通过单轨吊直接将专用箱体吊运至工作面存放即可。
这么多物料在井下有限空间如何存放呢?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队组?今年以来,李雅庄矿将材料运输也纳入了开掘工作面作业流程,对可以存放在工作面的材料,根据其重量、使用频率等,做了详细规定,由专人按合理顺序统一摆放。
“原来往工作面运输材料,近至几百米远则上千米,一个班需要的各种支护材料少说也有几百斤,来回一趟没一两个小时根本运不完。”李雅庄矿开拓一队职工郑学民说,“现在我们一般按照掘进工作面7天的材料使用量下料,材料基本跟着我们走,既方便又省劲。”
为了最大限度节省人力,该矿还设计了手动紧链器,解决了井下材料靠帮码放问题,让职工把精力集中在掘进作业上,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与此同时,李雅庄矿还以创新思想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引深物流一体化模式,借鉴“网购”模式,推行用“物流一体化”APP自助下单。
掘进二队队长赵全德告诉记者,每天下午3点半之前,他们只需在APP里上报运输需求,一键提交后,调度指挥部就会按照各区队生产组织、区队材料使用、材料库存等制定运输计划,由运输区统一装料,第二天运至区队工作面指定接料点,平均运输时长从36小时下降至12小时,职工等待接料时间压缩至10分钟,运输效率提升一倍。
按照智慧运输要求,李雅庄矿在软件系统开发上不断下功夫,如今通过APP就可以实时掌握物资运输信息,能够实现对运输计划执行、运输车辆现状、运输设备运行的全流程可视化综合管控,高效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