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表示,目前,煤炭项目建设审批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一是矿区总体规划和总规环评审查环节多、周期长。矿区总体规划及总规环评审查周期长达18个月至24个月,严重影响项目手续办理进度。
二是项目环评报告审批复杂。项目环评审批程序繁琐,需提交大量材料,耗时长达9个月至12个月。部分项目因超期需重新办理,导致项目环评报告审批进度延后,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是核准手续办理缓慢。比如,项目核准涉及12类前置文件,需跨部门单独审批,程序繁杂。
四是矿井边界标准不统一。总体规划矿(井)田范围与矿(井)田范围有时不一致,导致矿(井)田周边出现空白区、夹缝资源。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无法顺利推进前期手续办理。
在提升煤炭项目审批效能方面,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已进行了有益尝试。尽管如此,优化煤炭项目建设审批流程仍然任重道远。
对此,姜耀东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构建“动态协同”规划管理体系。推行矿区总体规划和总规环评动态修编机制,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五年评估+三年微调”制度,将修编周期压缩至12个月内。实施矿区范围统一认定,统一空间坐标数据库,消除部门标准差异。
二是创新环评审批“分类快办”模式,容缺受理战略项目。对千万吨级战略储备矿井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允许在采矿许可证获批前启动环评编制,同步推进关键手续。简化延期与变更程序:对环评批复超过5年但已实质性建设的项目,由生态环境部门直接确认有效性。
三是优化核准流程“限时办结”机制,前置文件清单化管理。明确项目核准所需材料清单、责任部门以及办结时限,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建立有效期弹性制度,核准文件到期后,经专家评估无重大调整的,自动延期1年至2年,报原核准单位备案,避免重复申报。
四是强化“事中事后”联合监管,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整合矿区规划、环评、采矿权等信息,实现“一网通查”。加强违规行为联合惩戒,对未批先建项目,实行“整改达标后补办手续”,避免“一刀切”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