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这样一位科研先锋——刘志强,身为集团一级首席科学家,他深耕机械破岩钻井领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永不言弃的钻研精神,突破了一项项技术难题,让机械破岩钻井技术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工程。
改写煤矿钻井工艺,引领行业技术革
因怀揣为国家找矿的梦想,刘志强高考报考了山东矿业学院地矿系,被录取的却是更加艰苦的煤矿建井专业。初次下井实习,粉尘弥漫如雾,湿度高得似能拧出水,工人用力操作手风钻......,恶劣环境令他难忘。他当即意识到,传统钻眼爆破隐患重重,只有机械破岩技术,才能破解行业困局,从此,开始热爱建井专业。之后,他进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所深造,成为钻井法凿井专业首批硕士,正式开启机械破岩领域的探索之路。
硕士刚毕业,刘志强就奔赴陕西澄合矿务局王村煤矿,投身机械建井及工艺改进项目。当时矿井正饱受缺水和巷道取水难题困扰,他大胆提出反井钻机井下钻孔取水方案。实施过程中,卡钻、埋钻、排渣难等问题接踵而至,凭借扎实知识和不服输劲头,这些难题被他逐一克服,解决了矿井用水之急,并收获首个个人科技奖励,在机械破岩技术应用上初露头角。
此后,刘志强全身心投入煤炭行业重点科研与建井工程。在焦家寨煤矿副井反井工程、山东文南煤矿新立井工程等项目建设中,他创新复杂地层立井凿井工艺。设计深度120米的钻机,他将其钻井深度提升至234米;设计深度200米的钻机,钻井深度达到316米,他一次次改写煤矿钻井工艺的历史,推动行业技术大步向前。
转战水力水电领域,续写工程技术辉煌
在煤矿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刘志强敏锐地捕捉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反井钻机钻井技术推广的新契机,毅然投身其中。
1992年,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时,由于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井筒建设困难重重。刘志强得知后主动找到建设方,提出了反井钻机施工新方案。然而火成岩硬度高、磨蚀性强,设备故障频发,钻井进度缓慢。但他毫不退缩,经无数日夜努力,通过优化设备结构、采用新型耐磨材料、调整工艺参数,成功攻克火成岩钻井难题。新工艺使建设速度提升5倍以上,大幅缩短工程周期,节约建设成本。
随后,他又带领团队成功解决抽水蓄能电站大倾角斜井建设这一世界级难题,创造了反井钻机钻凿50°大倾角斜井施工纪录,推动了地下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此后,反井钻井技术与装备在三峡、白鹤滩等20余座大型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广泛应用,并推广至其公路铁路隧道、核废料封存、地下物料储存等领域,先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十几个国家应用,为各国基础工程建设注入中国智慧。
尽管已在行业内收获斐然成果,他探索创新的脚步从不停歇。2021年,作为“金沙江1号”的总工程师,刘志强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研发的国内首台竖井掘进机顺利入井,并在云南以礼河水电站完成国内首个竖井掘进机凿井工程,大大提高了井筒凿井成井速度,填补了国内竖井掘进机施工领域空白,打破国外技术长期垄断,将我国建井工艺推向了新高度。
多年来,刘志强在工程一线历经艰难,但他始终认为能用技术服务国家,内心便有无限动力。如今,他奔赴一线的脚步依旧不停。在技术调研时,他深入现场收集一手资料;项目攻关中,凭丰富经验与敏锐洞察力,带领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凭借卓越创新与坚韧精神,持续推动钻井技术进步,为我国能源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