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二号煤矿42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安装现场,道路干净整洁,液压支架列队而立,标识牌板成“等高线”排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列红黄交织的“线路长龙”,这列约800米由10节组成的设备列车综合管线拖拽链,正是近年来,该矿不断深耕安全生产管理、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交出的全新“答卷”。
长期以来,井下设备列车综合管线铺设一直是煤炭行业的“顽疾”。在传统作业模式下,直径约32毫米的供回液管路与拇指粗的动力电缆、信号电缆杂乱堆叠在缆线板车上,随着板车每日往复运行,不同材质管线间的摩擦挤压,磨损引发的短路故障、高压管路接头爆裂导致的液压油泄漏,成为威胁安全生产的隐患。据统计,过去因管线铺设缺陷引发的生产事故占比高达37%,直接导致全国煤矿年均停机维修时间超1.2万小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进一步提升矿井安全标准化水平。该矿积极探索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融合应用。近期,随着“设备列车综合管线拖拽链技术”在该矿成功落地,这一困扰已久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设备列车综合管线拖拽链技术”通过专门设计的管线保护拖拽链,将各类管线有序分离并铺设其中,动力电缆、信号电缆被安置在拖拽链的上层,供回液管路则位于下层,它们之间互不干扰,彻底避免了管路缆线交叉带来的磨损和挤伤风险,为煤矿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自该技术投用以来,井下工作面因管线问题引发的故障次数同比下降95%,设备综合效率提升23%。”该矿副总经理杨波介绍到,“更方便的是,这套系统通过快速插拔式接口设计,将单根管线更换时间从过去的1小时压缩至30分钟,每年可节省维修成本超80万元。”
设备列车综合管线拖拽链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安全隐患,更在视觉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杂乱无章的管线铺设被整齐划一的拖拽链所取代,管线分离、布局合理,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不仅显著提升了企业现代化形象,更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为推进矿井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环境保障。
“以前处理管线故障,就像在‘盘丝洞’里找线头,现在每根管路都有专属通道,看着就安全、敞亮!”该矿检修工在巡检时感慨到。这种“可视化安全管理”模式,不仅让巡检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更使作业现场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跨越。
如今,在二号煤矿井下作业现场,色彩鲜艳的拖拽链与整齐划一的巷道形成一道靓丽的风采,从“差不多”到“一条线”,不仅是职工思想从“被动执行”到“主动践行”的觉醒,更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从“纸上规章”到“现场实景”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