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煤炭网 » 煤炭行业新闻 » 中国煤炭要闻 » 正文

“碳关税”刺激减排市场清洁能源企业发力

日期:2009-07-23    来源:国际能源网  作者:本站专稿

国际煤炭网

2009
07/23
07:4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碳关税 减排 清洁能源

    美国两位华裔部长访华行程的最后一天,一家位于河北廊坊从事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应用与服务的民营企业——新奥集团成为此次访问的最后一站,也是唯一一个被访问的中国清洁能源企业。

  由于此前的6月底,刚传出美国众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碳关税”的消息,这使得朱棣文的此次清洁能源战略合作之旅显得颇具意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陪同参观的人士那里了解到,朱棣文“新奥之行”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新奥集团的煤基能源生产减排技术系统与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生产情况,而这也是目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短短两个小时的访问,朱棣文将重点放在参观新奥集团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技术系统试验中心和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上,详细了解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研发生产情况。参观过程中,朱棣文询问了一些关键数据和指标,对新奥集团的煤基能源生产减排技术十分关注。

  作为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能源科学家,朱棣文非常重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也是“碳关税”的主要推动者。在上周三清华大学的演讲时,他就表示,美国的目标是在8到10年内,实现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指捕捉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经压缩后,封存到枯竭的油田或其他安全的地下场所)。

  在上述背景下,朱棣文此次访华之行指向性很是明确。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当前美国会讨论的“碳关税”相关政策的背景下,这次朱棣文与骆家辉两位部长访华的重要目的,就是寻求中美之间清洁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希望能在中国这个清洁能源产品、技术和服务需求旺盛的国家寻求“解决数十万个就业岗位”的机会。

  而新奥集团看到的显然不仅仅只是一些就业岗位,新奥集团首席科学家甘中学表示,煤基能源生产减排技术系统能够在国内的煤化工和煤发电等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将彻底解决中国三高行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只要是用煤做能源的产业都可以应用,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减排技术市场机遇难得

  作为煤炭能源的最大利用国,中国电力供应的70%以上来自于燃烧煤的热电站,煤炭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但受制于种种因素,中国国内企业多采取向国外购买煤气化(000968行情,爱股,资金)技术的方式来解决国内的二氧化碳减排需求,主要的来源渠道为美国GE公司和欧洲壳牌公司,每年国内企业需要为此支付高昂的费用。在甘中学看来,新奥自主研发的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技术完全可以取代国外的技术,这将有利于降低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

  “这项技术就是在煤基能源技术系统中,煤炭被转化为合成天然气、生物柴油等更为清洁的能源,且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微藻吸碳’的环节完成吸收利用,从而基本上达到煤炭转化过程中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然而,要想在国内大范围推广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技术显然还需要时间。知情人士说,多数国内企业对该项新技术还持观望态度,国内学界对该技术成果还有一些争议,包括什么时间能够产业化、产业化后存在的风险等等,这些因素将制约未来该技术的推广。

  甘中学对此显得并不是非常担心,“现在我们的技术研发已经完成,下一步将是产业化,我们已经在内蒙古开工建设产业基地,未来的三到五年时间里将实现产业化的放大、示范和规模化生产,对业内人士的一些质疑都会有很好的解答。”

  据他透露,目前新奥已经与国内的多个研究机构达成合作意向,与中科院成立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利物浦实验室和国家能源实验室展开前期合作谈判,未来将与美国的这些机构建立一个产学研合作的联盟。

  而对于新奥公司而言,无论是产业基地的建设还是后期的市场推广,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于一家前期研发投入巨大的公司,他们在后期的产业化阶段亟待外界投入支持,“未来的资金来源有三个部分:国家财政投入、银行信贷、行业合作伙伴的支持。”甘中学对技术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家对清洁能源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方向越来越明确、政策越来越清晰,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推广遇到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返回 国际煤炭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