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的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企业也加快了海外资源获取的步伐,并已有所斩获,如湖南华菱钢铁入股FMG公司、中国五矿收购OZ资产、中钢收购中西部矿业、辽宁西洋收购别列佐夫铁矿等。
但成功的背后,也不乏失败的例子,如中石油收购斯拉夫、中国五矿收购诺兰达、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中铝收购力拓等。
总体来看,由于目前我国尚缺乏有针对性的国家战略指导,企业在海外资源获取的道路上时常碰壁,面临着很高的政治风险,这一状况亟须得到改善。
必然的战略选择
我国之所以需要从海外获取大量的资源,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国情是分不开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资源消耗呈激增态势。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2008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为3.88亿吨,铁矿石成品矿消费量为8.56亿吨,精炼铜消费量538万吨。由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我国资源消费面临着至少20年的高速增长。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将超过35亿吨,2008~2020年累计需求超过430亿吨;石油为5亿吨,累计需求超过60亿吨;铁矿石为13亿吨,累计需求超过160亿吨;精炼铜为730万~760万吨,累计需求将近1亿吨;铝为1300万~1400万吨,累计需求超过1.6亿吨。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源需求,如果仅依靠国内供应,难免将捉襟见肘。一方面,虽然我国的资源总量比较丰裕,但人均资源分配量却较低。石油、煤炭、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10,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也较低,这将使得我国资源匮乏的状况更为严重。
完全依靠国内资源将难以为继,必须积极拓展海外资源来源。从目前来看,我国获取资源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大洋洲和南美洲,此外还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朗等。
据初步统计,我国在非洲有矿业项目17个,油气项目43个;在东南亚有矿业项目10个,油气项目35个;在澳大利亚有矿业项目30个;在南美洲有矿业项目7个,油气项目17个。
总体来看,由于起步较晚,加上受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和排挤,我国海外资源获取的总量还相对较少,且现有项目的规模也不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拓展力度。
须高度重视政治风险
从目前我国海外资源获取的情况来看,政治风险是导致失败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
2002年12月,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在莫斯科公开拍卖。然而,在包括中石油在内的竞标者递交正式申请后,却遭到俄罗斯政界和媒体的抵制。俄国家杜马当天发表声明认为,如果让中石油这样一个完全由国家控股的公司参与私有化,就会违背俄罗斯私有化进程的原则;俄罗斯媒体甚至声称,俄罗斯有关当局已做好准备,如果中国人执意参加拍卖仪式,拍卖行动将被取消。在此形势下,中石油只好作出退出竞拍的决定,最终由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与秋明石油公司共同组建的投资石油公司以低价竞拍成功。
2005年6月,中海油宣布将以185亿美元全现金要约收购优尼科,这是我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然而却在美国朝野掀起了轩然大波。美联社随即发表评论认为,此次收购反映了中国希望获得西方公司和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与美国政客叫板的野心;6月底,众议院以398票赞成、15票反对通过了一项没有法律约束力的议案,要求布什政府重新审议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计划;7月,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举行听证会,考察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是否会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8月,中海油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最终由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以171亿美元收购成功。
2009年2月,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铝将投入195亿美元,在力拓集团整体持股比例由目前的9.3%增至约18%,并将提名2位非执行董事进入力拓集团董事会。然而,这一商业行为遭到澳大利亚一些政客和媒体的强烈反对,声称这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掌握澳大利亚战略资源的一次重大行动,受此影响,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也把对中铝投资力拓的审批时间一再推迟。短短4个月之后,力拓毁约,转为实施配股融资,与必和必拓集团建立合资企业。
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收购海外资源企业时受到了来自对方政界的强力干预。尽管从商业利益上来讲,我国企业的标价要高出国外竞争对手很多,有利于拍卖者本身,然而最终却仍然以失败而告终。
近年来,能源资源问题政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些国家的政党常常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旗号,干涉正常的国际合作,保护主义盛行,给我国海外资源投资造成很大的干扰。
除此之外,我国获取海外资源还面临其他的挑战。例如,在非洲和拉美地区,一些国家的政权不稳定,政变时有发生,国内存在不少反政府武装和恐怖分子以及各种绑匪,这对我国在当地的投资和工人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此外,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还大肆渲染人权问题,指责我国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态度,不断抛出“中国能源威胁论”等,破坏我国的国际形象。而我国与拉美国家的资源合作,也被认为威胁到美国的后方资源基地,是与其争夺势力范围。
需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
对我国而言,从海外获取各种战略资源显然并非一时之计,而是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坚持的重要选择。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就大规模地在海外获取资源,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随着需求量的增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和摩擦也将进一步加剧。为应对挑战,我国必须抓紧时间制定海外资源获取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实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
首先,建议国家设立统筹协调的管理决策机构,防止国内企业间盲目竞争引起内耗,加强内部交流。由国家相关部门以及有关行业协会等成立跨部门的“开发利用海外资源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我国海外资源获取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统筹信息搜集与处理、调研、勘探及项目评估、开发、审批、协调、管理等各项工作,以高效地应对各种可能的政治风险。
第二,应规范与有关国家在资源问题上的对话与沟通机制。一方面,为减少欧美等国家对我国与伊朗、苏丹等能源国家合作的担心,应继续加强各种形式的交流,建立高规格的双边和多边对话机制,将其列入外交工作的重要议程,尽量减少对彼此的猜疑;另一方面,为弱化资源输出国的戒备心理,应大力营造互利双赢的和谐氛围,做好我国企业和工作人员的政治教育工作,遵守当地法律制度,加强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建设。
第三,加强与能源、资源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应进一步加强对主要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的研究和了解,积极参与其各项活动,派出成员加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主要国际组织与合作机制,通过各种类型的国际合作,减弱西方国家对我国挑战现行国际秩序的担心。另外,应借助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联合并购、合资经营,以弥补我国企业在技术、国际合作经验、认知度等方面的不足,有效地降低政治和经营风险。
第四,对海外资源获取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详细的规划。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分清轻重缓急,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和布局,逐步加以推进,切忌大规模撒网。否则,既容易与现存的竞争对手形成正面的冲突,也容易引起资源输出国的反感。例如,中国加大对拉美能源和资源产品的投资和进口,在阿根廷引起了所谓拉美对中国经济“依附性”加深的言论,这将不利于我国的总体国际形象。
第五,采取行动之前要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海外资源获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常常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既要深入分析目标地区、国家的政治形势,选准合适的合作企业,还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如劳工法、工会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目前,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对非洲和拉美地区研究的专业人才,极易陷入对方设置的合同圈套,甚至遭遇诈骗。
最后,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在海外资源获取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有企业仍是我国海外资源获取的主要力量,然而不少资源输出国对我国的国有企业防范较大,认为它们代表政府,不断设置各种障碍,使企业陷入被动的局面;而民营企业则机制灵活,做事低调,面临的政治敏感度小,能够快速融入国际市场,对风险控制能力也较强。从已成功的案例来看,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但是由于资金实力不足,它们参与海外并购较少,规模普遍较小,需要从国家获取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