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山西煤炭工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最直观的冲击莫过于原煤产量的增长:1949年全省生产原煤267万吨,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为6.56亿吨,是1949年的245倍多。
数字的变化只是表面的,更多的变化则体现在产业内部。
采煤方式不断改进,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由建国初期的手镐、大铁锹、人推车等传统工艺开采,改为电钻、装煤机、刮板输送机、电机车,再到使用滚筒采煤机、推广并普及综机采煤,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省实现机械化开采的矿井占全部生产矿井产能的比重达到58.8%,其中,省属国有重点煤矿达到99.94%,潞安王庄矿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数字化掘进工作面。全省地方县及以下煤矿全部实现了由地方小煤窑到壁式开采的正规矿井转变,产能在60万吨以下的煤矿均实现了“一井一面”开采。
产业集聚不断加快。1949年,全省的原煤产量仅为267万吨,现在,同煤集团塔山矿井一年就产煤1500万吨。山西省煤炭工业积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引导支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收购兼并、联合改造中小煤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同煤、山西焦煤、晋城煤业、潞安矿业、阳泉煤业、山西兰花等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骨干煤矿产量已占到全省煤炭生产总量的60%以上。全省各类煤矿单井平均规模达到36万吨/年。正在进行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到明年结束,届时,全省矿井数量将控制在1000处,矿井规模达到90万吨/年。
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潞安的煤制油、多晶硅,晋煤的煤化工,阳煤的铝产业……如今的山西煤炭企业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地挖煤卖煤,产业链条加快拉长变粗。2008年,全省煤炭行业非煤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12亿元,晋城和阳煤集团非煤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到总销售收入的64.52%和52.27%。全行业独资、控股和参股的焦炭产能突破2300万吨/年,合成氨和尿素、甲醇、二甲醚产能突破1500万吨/年;煤炭液化示范项目取得突破,潞安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厂产出了第一桶煤基合成油。
循环经济渐入佳境。昔日当做废物抛弃的煤矸石、有“煤矿杀手”之称的瓦斯,如今可都是“宝”了。据统计,到2008年年底,已建成煤矸石、中煤和煤层气(瓦斯)电厂52座,总装机容量超过3300MW,年发电量190亿千瓦时,年消耗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3500万吨,利用瓦斯近6亿立方米;已建成煤矸石砖厂21座,生产能力约16亿块/年,年消耗煤矸石和粉煤灰1000万吨。太原煤气化、煤炭进出口、沁新煤焦、山西兰花、朔州金海洋、阳泉南煤等集团按照吃干榨尽的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取得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双重效应。
矿工的素质提高了,居住的环境改善了,安全生产有了保障……这一切,都昭示着山西煤炭工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