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煤炭网 » 煤炭行业新闻 » 煤炭媒体聚焦 » 正文

建北煤南运新通道解燃煤之急

日期:2011-05-17    来源:中国煤炭报  作者:中国煤炭报

国际煤炭网

2011
05/17
09:5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北煤南运

    近年,北煤南运能力未有大幅提高,而特高压毕竟解决不了现有火电厂的煤炭需求问题,而且从能耗、占地面积考量,特高压输电不比输煤更经济,还面临安全等技术难题,建内蒙古西部到湖北的铁路通道最可行。

    4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水电发力不足,火电压力增大,而这些地区电煤供应不足,造成电力反季节紧张,这一趋势很可能会延续到夏季。

    “煤荒”近年来频频出现,其中最典型的地区是华中地区。华中电网支撑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川、重庆6省(直辖市)3.9亿人用电,是全国用电人口最多的区域电网,但这一区域一次能源产量只占全国一次能源总产量的15%,人均能源量不足全国平均值的二分之一,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在枯水季节,电煤短缺问题便更加凸显。

    南方年年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在于我国煤炭运输布局不合理,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认为,最为合理和经济的方法是建设从内蒙古西部到湖北的北煤南运铁路通道。

    我国煤炭产地与消费地分布不均衡导致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随着近年来铁路及港口的建设,西煤东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但北煤南运能力一直没有大幅提高,目前主要铁路线只有京九、京广、焦枝等,而且基本上是客货混运,难以承受越来越大的运煤压力。

    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的地区并不是东部沿海地区,而主要是华中地区,其中最严重的是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这些地区水力充沛,电力供应却以火电为主。2009年,鄂湘赣三省电力消费量占全国的7.66%,比2008年降低了0.31个百分点,但火力发电量占全国火力发电量的6.03%,比去年提高了0.75个百分点。2009年,江西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4%,湖北为34%,湖南为60%。而这些地区煤炭资源少,产能低,2009年的煤炭生产量只占全国煤炭生产量的3.72%,而煤炭消费量却占到全国煤炭消费量的9%以上。因此,这三省只能依靠外来煤炭供给。以前,河南、安徽等省主要为这三省提供煤炭,但随着这些省份自身变成了煤炭净调入省,可供外运的煤炭逐渐减少,已经无力承担向鄂湘赣等中部省份输出煤炭的重任。

    随着我国煤炭生产基地的逐步西移,山西、内蒙古、陕西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煤炭外调地区,也必然要承担起接续河南等省向鄂湘赣等地输出煤炭的重任。但是,受煤炭运输通道的制约,内蒙古等地的众多煤矿只能以运定产。

[page_break]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鄂湘赣等南方地区电煤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内蒙古、陕西等产煤地区只能以运定产。这个事实说明,南方连年的电煤短缺并不是煤炭生产能力不足造成的,也不是南方电厂不积极购煤储煤造成的,而是长期以来北煤南运的能力没有大的提高造成的。

    当然,为了解决华中地区能源短缺的问题,近年来也有人提出建设特高压电网的思路,从西部地区向华中地区输电,实现“煤从空中走”的目标,但是这一方案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交流特高压输电只能解决华中地区电力的增量问题,却解决不了存量问题。也就是说,即便建了特高压电网,现有的火电厂也不可能废弃,还是要继续发电的,因此还是需要建设新通道解决既有火电厂缺煤的问题。

    其次,变输煤为输电,需要在西部大量建设火电厂,而火电是高耗水行业,即便上空冷机组,其耗水量也不小,这对于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内蒙古西部、陕北等地是难以承受的,更何况空冷机组发电单位耗煤量比湿冷机组发电单位耗煤量多15%以上,不符合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再其次,特高压实际上依然面临很多问题。一是不安全,易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二是投资大,输送能力弱,远不及输煤经济;三是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占地面积大,其走廊占地面积约为等距离铁路线占地面积的30倍,征地难。此外,由于安全和防止电磁辐射的需要,特高压线路周围的土地也难以利用。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从安全和经济等方面考虑已经放弃发展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

    解决频发的“煤荒”问题,最为合理和经济的方法是建设从内蒙古西部到湖北的北煤南运铁路通道,否则鄂湘赣等南方地区还会年年闹“煤荒”,中部崛起的脚步也会变得越来越沉重。

返回 国际煤炭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