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完氧,再与高原试比高
“娘姆特在藏语里是共享共荣的意思,就是三家企业合作共享共赢、共同发展。”在江仓能源娘姆特煤矿办公区,一位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
娘姆特煤矿副经理钟长兵介绍:娘姆特煤矿是青海江仓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第一所煤矿,是由青海西宁特种钢公司、山东能源肥矿集团和兰州中煤支护材料公司三家联合组建而成,目标是以开发江仓矿区的焦煤资源为龙头项目,发展成焦化、煤化工、发电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该矿的技术负责人伊新是第一批进驻江仓的员工之一。他告诉我们:在建设初期,由于矿区地处高原,大气压力、空气中氧气含量、气温都较低,加上冻土层的存在,为矿井设计、建设及生产带来许多难题。肥矿技术人员经过长时间的实地探索,最终解决了高原冻土这个技术难题,为高寒地区矿井工程施工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
刚来的时候,施工人员面临强烈的高原反应,经常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夜里还经常听到旷野里传出狼嚎声。
“由于氧气稀薄,空着手就如同在内地背着两袋面,如果工作生活节奏太快,呼吸就会困难。”回首那段艰苦的创业经历,伊新深有感触。
矿上为此建起了气膜建筑增压系统,在宿舍里安装了氧气排气口。“每次下班后,躺在床上,吸回儿氧,一天的劳累都没有了,又有了敢与高原试比高的干劲!”一名刚从矿上回来的职工告诉我们。
一个萝卜好几个坑
娘姆特煤矿经理助理赵连文是最早一批来到江仓的,而且一待就是五年。
“刚来的时候我们住的是帐篷,风沙满天飞,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连个厕所都没有,”赵连文告诉我们,“想念亲人的日子是最难熬的。”
2010年4月,一手把赵连文带大的姥姥去世了,由于工作原因,赵连文不能赶回去。说着说着,这个刚强的山东汉子眼角湿润了:“当时恨不得张双翅膀,去见老人家最后一面。”
长期的高原紫外线照射让每个人都曾被晒伤,再加上长年刮风、下雪,每名职工的身体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伤病。
“刚来的时候由于后勤不完善,加上高原反应,我们当时只能喝雪水,吃夹生饭。”来到江仓已两年的技术员徐宝科说道,“现在好了,矿上每个月都派车送我们去西宁调养,回来之后,我们工作起来更有劲了。”
俗语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在娘姆特,却是“一个萝卜好几个坑”。由于一些员工相继调离,留下的都要“一专多能”,锻炼成了多面手。
当地自治州的领导曾经对来高原视察的肥矿领导这样说:我们以为你们山东人受不了这种苦,谁知你们“缺氧不缺精神”,不但待住了,而且还成为建设江仓能源的主力军,这种精神让我们当地人佩服。
改写中国高原建井规程
露天煤矿已正常开采,江仓娘姆特煤矿已初具规模。肥矿人远离家乡和亲人,历经艰辛,在雪域高原的生命禁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江仓能源公司副总经理杨凯说:“肥矿人把安全质量标准化理念带到了世界海拔最高的矿井,改写了多项高原建井的安全标准化规程。”
娘姆特煤矿主、副、风井、进风立眼四条井筒地处青藏高原70米巨厚永冻层地带,永冻层冻胀应力破坏是制约井巷工程施工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肥矿技术人员会同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人员采用U型钢+钢筋混凝土复合支护马蹄型断面施工工艺,实现了四条井筒巨厚永冻层顺利穿越,为首座高原实验矿井井巷工程施工提供了实践支持。
江仓当地领导介绍,肥矿人带来了山东能源的精神,不但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还热心传授技术,加深了民族团结。
近年来,肥矿集团在高原矿井先期投入3900万元资本金,现已升值到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