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煤炭网 » 煤炭行业新闻 » 煤炭媒体聚焦 » 正文

新疆 山西 内蒙古 贵州争抢煤炭资源税试点

日期:2012-07-20    来源:亚心网  作者:刘书成 梁萍

国际煤炭网

2012
07/20
10:4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煤炭资源

    7月16日,新疆发布资源税 “账单”,今年上半年,新疆资源税整体收入35.5亿元。此刻,距离油气资源税改革在新疆正式实施,恰好过去了两年的征收期。

    从2010年,新疆资源税不足15亿元,到如今半年资源税收入,就比税改前多给地方带来数十亿的财政收入,这在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的大趋势下,不能不让其他地区垂涎三尺。

    “油气资源税”先机已失,如今,多个资源大省都将着眼点聚焦在了“煤炭”上,煤炭资源税试点,究竟是继续花落新疆,还是落入其他省份?新疆、山西、内蒙古、贵州都在行动。

    煤炭或成下一重点

    “作为最早进行油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区域,新疆要尽快将资源税从价计征扩展到其他矿产资源”,昨日,新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宁表示。

    新疆煤炭预测储量达到2.19万亿吨,约占全国的40%,居全国首位。随着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深入,怎样让全国价格最为低廉的新疆煤炭升值,将新疆黑金就地转化为黄金,成为新疆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尝到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的甜头之后,多位我区经济专家及财税部门人士都认为,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自治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改善人民生活,新疆应该提高资源税征收比例,并尽早在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领域推行或试点。

    “下一个深化资源税改革的目标或许将是煤炭。”能源经济学家董秀成告诉记者,煤炭资源税的改革力度一定会更大。

    “在一定程度上,煤炭资源税改革比石油和天然气税改革更具紧迫性。”董秀成分析,煤炭资源税改革还没有实施的原因较为复杂:石油、天然气企业大都是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措施较易实施,而煤炭企业更多的是中小煤矿,改革的难度大。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资源税是地方税种,何时改革,税率定多少,主要是看地方上是否做好了准备。“如果地方做好了准备,上报方案给财税部门,由国务院批准后即可推行。”

[page_break]

    多个资源大省备战

    “油气资源税改革在新疆推行后,新疆马上提出了煤炭资源税改革在新疆试点的建议”,自治区地税局财产行为税处有关负责人先福军介绍说。

    早在2009年5月1日之前,山西、陕西、内蒙古等资源大省均上报了针对资源税改革的调研报告。“这些资源大省一度紧锣密鼓地进行调研,积极备战税改方案。”董秀成表示。

    2010年,山西省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先行试点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政策的请示》,建议在山西省先行试点煤炭资源税改革,实行从价定率征收。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将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煤炭行业资源税从价征收试点工作。

    2012年两会上,内蒙古和新疆都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进行煤炭资源税改革试点的请示》。新疆两会代表建议,希望尽快开展新疆煤炭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适时推动铁、铜、镍、铅、锌矿产等其他资源税的改革。内蒙古代表团在一份建议中提出,煤炭资源税采用从量定额计征方式,没有适当反映煤炭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煤炭市场价值、煤炭开采的环境损害成本。

    曾负责起草资源税改方案的先福军透露,贵州方面日前曾专程来电咨询新疆资源税试点的经验,希望借助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国发2号文件)的东风,将煤炭资源税试点争取到贵州。

    税率初定

    据参与讨论资源税改革的业内人士表示,与油气资源税统一定在5%的税率不同,目前,煤炭资源税初步确定税率在“2%-5%”之间。各省可在这个区间内自行选择最终征收率。

    一步到位征收最高限5%,来自企业方面的阻力较大,但如果是最低限2%,则完全体现不出从价计征对煤炭资源税的增收。

    今年上半年,我区资源税中,近30亿来自原油天然气,煤炭资源税在较去年同期激增28.5%之后,收入仅为2.2亿元,煤炭资源税占据我区资源税份额不足十六分之一。

    先福军测算,按照现在税务部门掌握的煤炭开发量,煤炭资源税改为从价计征后,一旦按照2%的税率,新疆每年煤炭资源税收入,还不及我区自2009年3月1日实行至今的,自治区煤炭(不含焦煤)资源税每吨3元的从量计征收入。

    名词解释

    资源税 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和促进国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适当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征收的一种税收。

    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 自2010年6月1日起在新疆率先启动,2010年12月1日,试点扩大到内蒙古、甘肃、四川、青海、贵州、宁夏等12个西部省区。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过去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即将原来的每吨原油资源税30元、天然气每千立方米7至9元,一律调整为按产品销售额的5%计征。

    从量计征和从价计征 专家表示,从量计征的资源税收模式缺乏弹性,不能反映资源价格的变动,也不能体现资源税本身的价值。相比较而言,从价计征资源税将更能发挥出税收的级差调节作用、抑制资源浪费。

    此前油气资源税名义税率5%,但新疆区内各油气田原油、天然气资源税实际征收率,是5%的名义税率减去一个综合减征率,多数纳税人的实际征收率低于5%,最低实际征收率仅为3.27%,多家油田实际征收率为4.63%-4.96%之间。有这一先例,先福军期望,新疆煤炭资源税税率从一开始就能够确定在5%。

    不过,这5%,究竟会成为新疆煤炭资源税的名义税率还是实际征收率,还有待国家相关各部委之间协商确定。

[page_break]

    税改纠结启动时间

    过去两年来,煤炭资源税改革呼声四起。就在2011年11月1日,随着《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的实施,原油、天然气从价计征改革已在全国推行。但煤炭并未纳入改革范畴,一般煤炭税率依然沿袭从量计征模式。

    目前,新疆煤炭资源税与国内资源大省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新疆每吨3元,其他煤炭大省为每吨3.2元到3.8元之间。

    何时将煤炭纳入资源税改革范围,是各方一直在研究的话题。今年3月22日,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在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煤炭资源税改革的方向是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但是由于煤炭资源税改革比较复杂,例如煤炭价格就比较多,有坑口价、平仓价等,最终的改革方案还在设计中。”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位政策研究专家曾向记者透露,“2月份,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税政司、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刚完成一份关于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税改革的调研报告。未来将会选出一个或几个省区试点,然后推行到全国。”

    清华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授韩秀云则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提醒,资源税改革后,大量的资金则有可能流向那些尚未施行资源税改革的地方,抓住最后的机会,进行疯狂开采、掠夺。所以,资源税改革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尽早铺开。

    不过,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目前煤价下跌,从政府层面是推动煤炭资源税改的好时机。但正好赶上经济疲软,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会增加企业负担,考虑到经济增长的压力,资源税改估计近期无法实行。

    新疆再试点?

    “新疆资源税改革试点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资源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煤炭领域推广资源税改革可能会复制石油和天然气模式,首先在一个地区试点,之后慢慢推广。

    内蒙古已经计算好了煤炭资源税试点的地方账本,“内蒙古率先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经测算,执行5%税率,剔出产量增加因素,2012年全年将带动内蒙古税收收入净增约80亿元”。

    新疆虽然没有公布这样的账本,不过,有专家表示,之前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试点在新疆已经取得成功,煤炭资源税改革试点在新疆率先推行是顺理成章的事。先福军则认为,相对其他资源大省,新疆试点煤炭资源税改更具优势条件。

    此外,在实施改革之前,中国资源税的税率基本都沿用上世纪90年代的规定,没有反映出近20年来资源价格的变动,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开始以其他名目分享当地资源收益。数据显示,新疆从去年11月起开始征收煤炭资源地方发展费,经过两个月征收,入库7474.62万元。

    林伯强说,资源税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多方利益的艰难博弈,目前我国资源价格层层分割,资源税改革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了中央财政收入,是对中央与地方利益的调整。

    董秀成则认为,煤炭资源税也将和油气一样采用从价计征方式,意味着煤炭企业的税负将大幅提升。

    由于资源税是地方税种,煤炭资源税改为从价计征后,地方收入将会增加,有利于缓解目前地方财政普遍紧张的情况。但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目前煤炭约占一次能源的70%,又处于卖方市场地位,一旦开始试点,企业成本上升,势必会将成本压力转嫁到电力、钢铁等下游产业,对宏观经济会有一定的影响。

    尽管业界对煤炭资源税何时推行从价计征仍存争议,但多位专家认为,从长远看,资源税改革有利于发挥税收对社会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改革的总体方向不会改变。

返回 国际煤炭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