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讯:2008年,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率先在全国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成为全国煤炭改革的“鲜活经验”。历时三年,现已全面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工作。2012年,山西省整合煤矿已全面开展技术建设改造,由整合接管的重组阶段进入改造提升的建设阶段,再用2~3年时间,山西省将逐步转入正规循环的生产阶段。
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行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后,整合效果已初步显现,煤炭行业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整合后(以2011年为例),山西省煤炭工业增加值实现2400亿元,比上年增长45%,比2005年增长2.5倍;实现利税1136亿元,比上年增长35%,比2005年增长2倍。
产业集中化水平明显提高。煤炭资源整合后,全省矿井个数由2008年底的2600座压减到现在的1053座,煤炭产能占全国的比重由2008年底的24%增加到2011年的30%,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年产120万吨/年以上,形成了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比例为2∶3∶5的多元办矿格局,催生了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巨无霸”煤炭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大幅上升。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山西省地方小煤矿资源回收率由整合前的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由24.8%提升到81%。
煤炭安全生产明显改善。2011年与2005年相比,山西省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0.905下降到0.085,下降了90%,与全国相比,整合后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64。
煤炭产量、外运量创新高。2008年,山西省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分别为6.5亿吨和6.1亿吨。2011年,山西省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分别达到8.6亿吨、9.0亿吨,分别是2008年的1.3倍和1.5倍,均创历史新高。
煤炭资源整合产生的效应
经济效应。整合实现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经济格局。目前,山西省投资640亿元建设了20个循环经济园区,全省煤炭工业非煤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增幅达60%以上。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4个园区已初具规模,全省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布局初步形成。以大同煤矿集团塔山园区为例,园区中每一种上游企业的废弃物都是下游企业的原材料,通过10多个首尾相连的项目,形成了煤—电、煤—建材、煤—化工等完整的产业链,逐层减量利用。此外,煤化工产业迈向新型化,成为煤炭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阳煤兼并太化,潞安重组天脊,晋煤重组太原煤气化,能源交通投资公司重组地方铁路局、能源产业等企业,一个个围绕煤炭生产、物流和加工转化的大循环经济圈正在形成。
规模效应。整合带来煤炭企业竞争优势的增强。整合后,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随着大型煤炭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内竞争将趋向国际化。兼并重组使得煤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新生的煤炭巨头的话语权及市场议价能力增强,煤炭强势地位得到巩固。此外,煤炭资源整合后,在山西与河南、河北交界一带,22个“煤炭超市”即将诞生,“煤炭超市”正式开始运营后,长期困扰山西煤炭物流行业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有望得到缓解。
投资效应。煤炭企业的整合为大规模引进“清洁资金”奠定了基础。整合后煤炭企业竞争的“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资本将向拥有技术、产业链优势的企业聚集。在2011年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共签约各类项目457个,协议涉及总金额1.4万亿元,为历届之最。
金融效应。一是煤炭行业信贷资金占比大幅提升。资源整合后,由于承贷主体自身产能提高,且都是独立承担民事能力的全权子公司贷款,同时有母公司担保,并在国土厅放开办理“采矿权抵押”限制政策时追加了“采矿权抵押”担保相关手续,因此,银行对煤炭行业的授信增强。以辖内四大国有银行分支机构为例,2012年上半年,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农业银行(601288,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建设银行(601939,股吧)投向煤炭行业的新增贷款分别为55.98亿元、50.58亿元、45.84亿元、32.46亿元,煤炭行业贷款占其机构新增贷款的比例除建行是42.78%以外,其他均占到了80%以上。二是企业信贷资金满足率有所提高。此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企业贷款申请满足率为50%~75%和75%以上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6%和34%,比2011年同期调查分别上升了10个和4个百分点。三是金融债务得到落实,金融支持意愿较整合前增强。煤矿在整合过程中,整合主体承担被整合企业的所有债权债务,明晰了债权债务关系,使金融机构支持意向更趋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