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考虑到钢铁工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隐患。目前,我国钢铁过剩产能保守估计近2亿吨,发改委应协同其他部门早做预案化解过剩产能;要靠规划、政策、标准进行管理。同时,应疏导下游,推动产业升级,增强需求,促进消费,让社会升级与钢铁升级同步,如高铁、建筑用钢材料全部升级,以此来消化一定的过剩产能。另外,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上下游要建立合作机制,从而缓解产能过剩问题。
二、积极进行结构调整
在钢铁企业结构调整时要注重战略问题,目前我国钢企大多是生产型企业,而不是经营型企业,对发展战略没有足够重视。因此,应倡导钢企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根据顾客需要进行生产。
同时,进行结构调整要与推进钢企兼并重组结合起来,企业数量太多会导致无序竞争,鼓励大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地方,也要约束地方,可借鉴煤炭行业经验,让积极性高的地区先做起来。此外,考虑到民企和国企的不同,政府要考虑如何给民企减负。
三、保障矿石供应
加强国内矿山开发,努力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降低成本。同时,要考虑到如果矿山税赋过重,国内矿石价格将有被进一步抬高的可能性。
应探讨如何提高大宗原料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力、化解资金矛盾,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要创新供应链,在目前的供应链体系中,中间商的存在降低了钢铁企业的资金风险,但同时也导致企业资金成本的上升,同时也削弱了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在海外进行矿山开发的成本较低,但单个企业影响较小,应考虑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多家企业抱团进行海外矿山开发。在近几年铁矿石价格被矿商操纵的情况下,钢铁企业应和商务部进行沟通,建立保障预警机制。为了提高国际铁矿石的议价能力,可组建大集团进行统一采购。此外,企业仍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铁矿石出口渠道,与贸易商建立合作关系,并有条件地加大直销渠道。
四、创新驱动钢铁工业发展
我国钢铁行业属于成本推动型行业,市场关注不够、依赖原材料、创新能力弱,因此,向以经营、利润为导向转变,要靠技术创新。
目前,钢材几乎已是按成本价销售,为提高利润率,钢铁企业要进行产品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创新,引领消费;要严格控制成本,降本增效;调整策略,扩大规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强化投资和并购管理;稳定铁矿石价格,保证原料的合理、有序供给,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产业多样性发展。
此外,国务院提出科技成果产业化绿色发展,并给与10%的补贴,作为研发主体的钢铁企业,应利用好这一政策。同时,国家方面应强行提高钢结构的运用,提高用钢等级,如果建筑、船舶、电工、风机、变压器、热轧硅钢片均能采用高性能硅钢片,到“十二五”末,我国可减少用钢4000万吨。
五、利用金融手段化解钢铁企业风险
应考虑到金融业对钢铁行业的服务与支持。预计2013年可能有1~2次降准备金率、1次调息,货币供应相对宽松,贷款仍将是钢铁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包括供应链融资、产品或材料抵押融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钢材期货的稳定与发展,以及铁矿石、电力、煤炭产品期货的发展。钢企正处于变革时期,由传统生产性企业向新型企业转变,但很多企业在行动上并未对金融风险给予足够重视。钢铁原料金融化属性非常明显,钢企应有效利用金融手段避险,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巩固资金链。
由于我国钢铁行业是最快实现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因此钢铁企业躲不开激烈甚至残酷的市场角逐。但无论市场环境多么恶劣,钢铁企业自身的作用都非常重要,所以当务之急,要先从加强自身管理、合理规避市场风险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