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已经开启减少煤炭使用的进程: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规定,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要从2013年的70%降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则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同时,2017年的减煤指标65%显然只是一个起点,其后煤炭占比还将继续下降。
为了减煤,除了继续淘汰煤炭行业和钢铁、建材、化工等用煤行业的过剩、分散和落后产能外,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大力开发利用“非煤能源”。通过分析多年来国内外“非煤能源”增长情况,今后中国“非煤能源”增长主力依次是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其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的风电装机在2010年超过美国达到世界第一,风力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煤火力、水力的第三大电力源,预计风力发电成本在2020年可望达到与火力发电匹敌的水平。不过,如何克服“弃风限电”和不少风电企业出现亏损等问题是当务之急。
不过,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在已探明的中国一次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5.4%和0.6%,这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减煤”的速度不可能很快,幅度不可能很大。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用好”煤炭的问题。
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煤炭清洁利用方面,除大力克服对煤炭的粗放、浪费型利用以外,我国电力行业在燃煤的清洁和高效方面取得了迅速进步:燃煤机组的90%实现了脱硫,100%安装了除尘装置;截至2013年底,1000兆瓦700摄氏度超超临界机组已投产62台,跃居世界首位;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投产6年来持续保持全球火力发电最低煤耗纪录。不过,同时也需看到在煤炭清洁利用领域,我国在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耐高温材料技术研发方面,与技术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总的来说,中国一方面在包括减煤、节煤、洁煤在内的“去煤炭化”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卓著实绩,体现了中国在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义务方面的诚意和大国责任心;另一方面,为了推进“去煤炭化”,我们依然需要解决不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难题。总之,中国的“去煤炭化”依然任重道远。▲(作者是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