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科学美国人》网站10月29日报道,最近北京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来自中国和西方国家智库的研究人员“炮轰”中国的合成天然气产业,列举出一长串商业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依赖不成熟的技术、环境成本高涨、市场前景黯淡等。
2013年以前,中国几乎没有以煤炭为基础的合成天然气——通过气化把煤转化成天然气的一种产品。然而,去年,在治理空气污染的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该国对清洁燃料需求的飙升,中国的煤制天然气项目随之激增。
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一份2014年报告,中国目前有两个煤制气示范项目在运行,但在建或规划中的工厂有48家。2020年竣工后,这些工厂每年生产的煤制合成天然气将达到2250亿立方米。
这也许可以迅速缓解东部地区被雾霾窒息的问题,但也可能制造出一场环境噩梦。
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估算,如果中国目前计划的所有煤制气工厂全部如期竣工,那么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将超过10亿吨,相当于中国2011年碳排放量的1/8。
此外,煤制气需要大量的淡水供应。有4/5的煤制气工厂选址在新疆、内蒙古和其它西北地区,这些都是中国最缺水的地方。
在北京的这次会议上,研究人员还谈到了中国的合成天然气项目存在的经济问题。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驻北京办事处的高级分析员陈丹(音)把商业计划与中国现有煤制气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了对比。
她发现,项目实际耗费的时间和财力高于预期,而收益却不如预期。
一个突出的案例是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建设的项目。
这是中国第一个合成天然气项目,这家发电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花费四年时间进行工厂设计、建设和测试。但是,由于技术障碍和其它问题,这个项目进展滞后。
今年早些时候,技术故障导致爆炸,造成2名工人死亡,4人受伤。悲剧发生后,这家公司不得不停产数月时间,给业已问题重重的运营又增加了一个财务负担。
这仅仅是由不成熟的技术导致的财务意外。陈丹说,对中国多数计划在干旱地区兴建的合成天然气厂而言,成本只会翻倍,因为厂方为换取用水权必须为节水项目买单。
其次,如果中国给碳排放定价的话——7个试点地区已经推行——那么煤制气的成本只会更高。
由于天然气价格上涨等原因,中国的天然气销量增幅已经放缓。
北京中石油规划总院副所长周淑慧(音)解释说,中国曾经用燃气发电机组取代燃煤发电机组的工厂现在又对煤炭产生了兴趣,因为煤炭价格低。
周淑慧预测,随着中国开始对定价机制进行改革,让天然气销售价格根据市场需求来波动,这种趋势很可能会强化。多年来,中国的天然气价格一直被政府管控压低。
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会影响到中国计划的天然气市场发展。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制定的目标,2020年年均天然气消费量为4000亿立方米,但是周淑慧说,实际消费量很可能只有3500亿立方米。
周淑慧说,国内气田和国际卖家将供应大部分需求,留给中国煤制气项目的市场空间估计为300亿立方米,不到目标的10%。
但是,中国计划的煤制气项目产能远远超过这一规模。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显示,仅2013年8月到2014年2月期间,中国的开发商签订的合同计划总产能约为780亿立方米——是周淑慧认为的合理产能的两倍多。
今年7月,中国的中央政府发布了一份文件,要求地方政府收紧给予煤制气项目开发商提供的土地资源、银行贷款和其它扶持政策,希望抑制当前的大规模扩张。但是,业内一些企业对中央政府此举的效力存在怀疑。它们说,地方政府希望看到发展,会继续推动中国的合成天然气行业走向繁荣。
国有某煤炭生产企业下属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说:“当企业与地方政府谈判争取煤炭采矿权的时候,地方政府往往会要求它们在当地兴建煤化工项目。”这位研究人员对此有亲身经历。
这位研究人员说,地方政府这样做是因为它们觉得这样的项目能够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这样一来,企业往往没有选择,只好兴建煤制合成天然气厂,尽管经济前景黯淡。
这位研究人员要求不具名,因为他没有被批准公开谈论此事。
与会的其他能源专家也提到了地方政府对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强烈推动力。他们呼吁为解决这个问题,严控行业准入条件,加强政府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