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炭供求关系在一定周期中角色的互换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般大宗商品的供求关系与社会经济景气周期变化基本同步,煤炭当然也不例外。在“煤炭黄金10年”中,煤炭市场的主基调是“供不应求”,因此造成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从而也拉动了对煤炭生产的投资……正是这种投资的积累,以及社会经济景气的攀顶,引发了煤炭“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供大于求”方向的转变。当然这种“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相反方向转化”的速度并非是匀速的渐变,而是呈现“几何级数”的越变越快……“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大于求”或者相反“供大于求”→“供求平衡”→“供不应求”,其中的“供求平衡”仅仅是短暂的一瞬,而“供求不平衡”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
本轮“煤炭价格周期”同样是由本轮的“煤炭供求关系”周期所决定:从2003下半年开始,中国煤炭市场开始“供不应求”,引发煤炭价格上涨,尽管中间经历过上下浮动,但总体是处于相当程度的高水平。直至2012年下半年,中国煤炭市场开始进入相对的“供求平衡”时期,煤炭价格也进入“拐点瞬间”。当进入2013年以后,煤炭“供大于求”的形势加速“深刻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的“速降”。煤炭价格的上升与居高不下,花费了整整9年的时间,那么煤炭价格的下降与低位徘徊,虽然不见得必须也花费相同的9年,但是也绝不是3年、5年就能轻易解决的事情——毕竟还要与整个社会经济景气程度合拍呀!
二、世界性的环保趋势与中国能源政策的调整
本轮“煤炭价格周期”的调整,不仅受到上述(A)的影响,还会受到世界性环保要求趋严的影响。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私事”了……中国对世界承诺的责任,中国自身能源政策与时俱进的改变——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的新能源政策指导下,“减煤”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能源历史阶段中的“必行之事”。
正是中国能源政策的变更,进一步加深了当今煤炭“供大于求”的程度,更为煤炭向“供求平衡”方向调整加大了难度,并相对需要更长的延时……
三、煤炭“去金融性”以及“还原商品性”加深煤炭产业的“痛苦”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赋予某种商品“金融性”,无疑是“利益与风险”共存的事情。煤炭在2010年以后,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一种符号,其金融性的特质越发显现——关心煤炭的不仅有煤炭生产与煤炭消费两方面的上下游实体企业,更有成几倍、成几十倍、成几百倍的“群增”——这些“群增”都是以煤炭为金融工具,仅仅以谋求金钱增殖为目的的“金融炒家”——于是,煤炭的“实际需求”与煤炭的“虚拟需求”在极短的时间内混合、发酵、放大、再放大……于是煤炭“供不应求”的镜像也在“虚拟需求”的推动下得以深刻化、长久化。这在客观上又拉动了对煤炭生产方面投资的热忱,为煤炭生产数量激增以及煤炭生产能力的过剩、再过剩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煤炭作为一个低价金融商品(与金、银等贵金属相比较,毕竟煤炭不能无限制地升值)符号被炒到“顶峰”时,金融炒家则难以用其继续赚取更多的利润,于是则要或是悄悄地、或是大张旗鼓的撤退了……在煤炭商品性被还原的同时,其“虚拟需求”会大幅度地下降,但是已经投资兴建的生产能力,以及已经形成的煤炭生产数量,却一时很难“急刹车”式地停止下来。这也就决定了煤炭的“供大于求”、煤炭市场价格的下降必然要走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自然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在煤炭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道漫长且痛苦的刹车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