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煤炭,从黑金成了白菜;煤企,从高峰跌落到谷底。寒冬到来,中国煤炭业将何去何从?
煤炭销量、价格齐跌,全行业陷入亏损
以煤炭和羊毛衫闻名全国的鄂尔多斯,曾被外界说为鬼城,因为这里一度人口稀少,与街边林立的大厦群落形成强烈反差。隆冬时节,记者行走在鄂尔多斯街头,在这座人均GDP超过香港的北方城市,很少见到成堆的人群。同样稀少的,还有当地煤矿来往的客人。上午11点,在伊泰集团大地精煤矿的门口,仅有的两辆运煤卡车装满了煤,缓缓驶离矿区。矿长靳占飞指着运煤的卡车告诉记者,如果早几年来看,同样的地方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记者:市场好的时候拉煤是不是还要排队?
靳占飞:过去是啦,最紧张的时候有排两三天。
记者:现在呢?
靳占飞:现在不用了,现在来了就能装。
大地精煤矿,是伊泰集团旗下一个标杆性矿井,以生产高热量优质煤著称。刚被运走的两车煤,坑口价95块钱一吨,而成本价高达117块钱一吨。靳占飞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吨煤亏损22块钱的现状得不到改善,他们今年要亏损5千万元,明年要亏损1个亿。而在去年,他们还实现了1.4亿元的盈利。
价格的暴跌,让煤企掉进了亏损的泥潭。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今年前3季度全国90家大型煤企的利润为9.7亿元,同比下降97.7%,而2014年同期的利润是427亿元。巨大的数据落差表明:全国90%以上的煤炭企业已经没了利润或已亏损了。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分析,在这仅有的利润里面,盈利的其实只有神华一家。作为行业的龙头老大,神华集团的盈利也不是卖煤,而是靠铁路和发电。
岳福斌:这盈利里面的95%以上,都是神华一家盈利的,其他全是亏损的。神华是多元的产业,它挖煤也是赔的,它是运煤发电挣的钱。我说采掘业已经全行业亏损,因为最好的企业都亏了。
成本、税负齐升,业内翘楚也不堪重负
从大地精煤矿南行70公里,是中国的产煤重镇——陕西榆林。这里去年生产了全国近1/10的煤炭。来到陕西煤化,记者老远就看到,集团刚刚荣登世界500强的红色横幅在风中飞舞。集团旗下的神南矿业,是一家世界一流煤炭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神南矿业董事长吴群英的脸上丝毫看不出荣登500强的喜悦,反倒一直眉头紧锁。吴群英告诉记者,从人员、设备到管理,神南矿业不输于任何一家欧美的煤企,但即便这样的王牌企业,从今年10月份开始也亏损了。
吴群英:煤炭港口价从数字上看从800多掉到400多,是拦腰斩,其实对煤价来讲,是腰斩之腰斩,因为港口价是含着运费价,运费价不但没降,还升了,所以换算到煤价是斩到膝盖这,斩完之后再斩一节。
摊开中国地图,从陕西内蒙等中国煤炭主产区,到秦皇岛、曹妃甸等销售港口,直线距离约为1000公里。一吨煤一路向东的旅行究竟需要多少路费呢?吴群英举了神南公司红柳林矿井的例子:运煤火车从神木出发到河北曹妃甸,在那里5500大卡的煤炭挂牌价约为400元/吨。其中,铁路运费大约180元/吨,占到了挂牌价格的半壁江山。再扣除港杂费、护路联防费等,实际煤炭结算价格只剩下每吨约144元。这就是说,煤炭价格中的近60%都耗在了路上。
吴群英认为,高居不下的采运销成本,层层叠加的各类税费,以及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在煤价高企时能“一俊遮百丑”,但在煤价暴跌时,这些负担则让企业苦不堪言。
吴群英: 税负的问题,煤炭铁路价格上调的问题,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的问题,这是陕西省煤炭运销协会整个在陕西省调研得出的,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财务危机频出现,裁员降薪忙自救
煤炭行业从“黄金十年”的蜜罐子掉进全面亏损的泥潭里,关键性的转折出现在2012年“煤电联动”机制的脱钩。中国煤炭近70%是卖给下游的发电企业,脱钩后,电企不再和煤企签订长期的供销合同。缺少了合同保护,产能过剩的煤炭企业在与电企的谈判中不再拥有话语权,只能被动挨打。在与记者谈到这个话题时,吴群英总是倍感无奈。
吴群英:电厂就通知你降价,是很轻松的通知,而不是说咱俩商量商量,能不能降。这就是买方市场,牛气就是这样。
与强势的买方市场相对应,煤炭企业的回款也愈发艰难。目前,全国煤炭的回款周期普遍达到了58天。这让亏损中的煤企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面对越来越难看的财务报表,煤企能做的就是压缩成本、裁员降薪。伊泰集团今年已全员降薪20%。神南矿业缩减了合同制工人近500人,一线工人的平均年薪由2012年13万元降到现在的9万元。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全国超过一半的煤炭企业都下调了职工工资,个别企业甚至提出了“保八争十”,确保发8个月工资,争取发10个月工资。
伊泰股份副总经理宋占有说,裁员降薪实属无奈之举,尤其是一线采掘工人的薪酬,是企业最不应该降的成本。
宋占有:成本问题现在对我们困扰是最大的。我们所能控制的成本,不该降的也降下去了。成与不成已经不在于我们的努力,就在于政策性的东西,如果政策没有调整,我们无论如何是干不成的。
经历了黄金十年,中国的煤炭似乎一夜之间集体步入了冬天。在需求不振的大背景下,行业盈利已然无望。按照市场规律,行业必然通过关停并转,自然淘汰一些企业,进而使得价格重归理性。然而,记者在各大煤炭主产区看到的,却是煤价越下滑,煤企越想扩大增产的怪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