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行各业一季度数据陆续发布,电力行业亦不例外。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3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环比上年第四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电力消费增速变化,与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相应。
总体电力消费形势自然需要关注,其对电力工业的影响是行业性、全局性的,但电力毕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舞伴,目前情境下探讨火电状况或许更受关注,处于风口浪尖上的火电在舆论中很火。现实中,火电则冷热兼有:投资量、发电量、平均利用小时数均在下降,但投产容量却显著增加。
火电投资下降,降幅低于水电、风电。今年一季度,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464亿元,同比下降14.9%。其中,火电完成投资126亿元,同比下降19.5%,与水电投资106亿元、同比下降20.5%和风电投资102亿元、同比下降27.9%相比,降幅并不突出。核电完成投资90亿元,同比小幅下降5.7%。去年火电投资大增22%,现在相当于再次回落到此前水平。
与投资萎缩不同,火电投产容量逆势大增。今年一季度,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2815万千瓦,同比多投产1008万千瓦。其中,火电新增1746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752万千瓦。截至3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14.9亿千瓦,其中火电突破10亿大关达到了10.1亿千瓦。自2013年以来,每年投产火电量持续增加,2015年新增达到6400万千瓦。
全国发电量增长,但火电发电量下降。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135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其中,火电1049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2%;水电20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5%;核电4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4%;风电5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0%。自2014年以来,火电发电量已连续两年负增长。
容量和电量逆向变化,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严重。今年一季度,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886小时,同比降低74小时。其中,火电1006小时,同比降低108小时;水电691小时,同比增加82小时;核电1646小时,同比增加7小时;风电422小时,同比降低61小时。去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已是1969年以来最低,今年可能还将进一步下探。
火电中煤电为主。潜在的过剩风险已被广泛认可。根据国家能源局2019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全国有26个省(区、市)的预警程度为最严峻的红色,其中装机充裕度指标预警结果为红色的占67%。
煤电去产能已大张旗鼓地开始了。最近,又有几份重量级文件面世,包括《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暨发布2019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通知》等。
对于煤电去产能行动,不少媒体冠以“大刹车”“急刹车”等惊心动魄的字眼儿。尽管未必准确,但亦需提高警惕,各地落实过程中不宜急于求成,尤其是对于原有产能的淘汰。
以史为鉴。历史上难以关停的老小火电机组问题,在2007年“上大压小”政策攻势下土崩瓦解、荡然无存。“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7210万千瓦,完成计划关停目标的140%。“十二五”期间,再关停了2800万千瓦,超额完成了关停2000万千瓦的目标。单从目标完成上说,成绩无疑是显赫的。
然而,“上大压小”执行过程中所体现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比如,有的企业为了争取“上大”,不惜将本不在“压小”范围内的机组提前关停,其所造成的浪费事实上还是需要老百姓埋单。再比如,有的地方“压小”之后,导致当地没有必要的支撑电源。
前段时间,有发电企业表示担忧,生怕被列入关停范围,并一再强调其机组效能甚至超过了大机组。事实上,该企业供热机组容量并不小且运行年限也不长,理论上应无被关停之虞。那么为何有此担忧,难道只是杞人忧天?恐怕并非空穴来风,此前“上大压小”过程中不也是有扩大化现象吗?
煤电去产能很急,但首先应求稳、求准。尽管投产量上扬,但主要应是此前的投资效应,目前投资下降的效应在未来,两成降幅已算可观。去产能“组合拳”下,还会进一步压缩,无须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