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主持,山西省属七大国有煤企和两家民营煤企负责人参加的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专题推介会在北京举行。这场推介会可谓声势浩大,参会者包含了全国各大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及各大媒体记者400余人。
在煤炭产业持续下行4年多之后,煤企普遍陷入亏损境地,企业自身发展能力遭遇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由于看淡行业或企业发展前景,银行不断收紧煤企贷款,煤企想要通过发债缓解资金紧张又面临着债券无人问津的尴尬,煤企资金链愈发紧张。这便是此次推介会举行的背景和原因。而推介会的目的正是为了寻求金融机构对山西重点煤企的资金支持。
王一新在推介会上发表了言真意切的讲话:“在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着量价齐跌、效益下滑、外界唱衰的情况下,山西煤炭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山西的立身之本遇到了严重困难,政府不能置之不管。政府为煤企站台,是政府应尽的责任。”王一新给出了几点说服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几点理由:煤炭行业正加快去掉僵死企业等过剩产能;山西省政府对债券违约高度重视;省属七大煤炭集团没有不良、逾期、欠息贷款;省属七大煤炭集团已成为综合性集团企业,目前来自于煤炭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20年山西煤企将全部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煤企负担将大大减轻;山西各级政府不断清理涉煤收费,降低煤企负担,等等。
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经营业务之一,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买卖债券是在保证风险最低的情况下实现最佳投资组合,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商业银行为什么会收紧煤炭行业贷款?煤企发行的债券为什么会没有机构认购?
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末,山西五大国有煤炭集团负债总额达到9493亿元,总体资产负债率达到82.9%。其中,阳煤集团、同煤集团和潞安集团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85.9%、84.9%和83%,晋煤集团和焦煤集团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但也分别达到了82.3%和78.8%。回看历史,2010年,五大集团总体资产负债率只有69.3%,2011年也只有71.8%,之后的2012年和2013年连续大幅提升,分别上升至75.2%和79.2%。2012年五大集团所有者权益合计1969.3亿元,然而2016年一季度末降至1962.6亿元。
也就是说,2013年以来山西五大集团规模的扩大基本靠负债,企业自身几乎没有任何资本积累。而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各大集团的煤炭业务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甚至陷入亏损,另一方面是煤企大力投入发展的非煤业务绝大多数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反而成了企业包袱。
所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煤炭行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前煤企极低的盈利能力以及过高的资产负债率都是金融机构担心的问题。山西是这样,其他地区也是这样。
与煤炭集团相比,近几年随着煤价暴跌,发电企业日子算是比较好过的。但随着今年上半年煤价反弹回升,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包括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的风险意识马上增强。近期,五大发电集团在其年中会议上均提出了要加快处置闲置资产和低效无效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这一点上,包括山西在内的众多国有煤炭集团均应该向五大发电集团学习。
反思一下,2012年之后,煤企之所以在煤炭以及非煤产业方面进行了众多的低效或无效投资,既与企业自身经营和投资不够科学有关,也与地方政府过多干预有关。以山西省为例。2009年,政府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各大国有煤炭集团作为整合主体整合了众多小煤矿,投入巨大,最后许多整合矿井成了企业包袱。因此,目前各大国有煤炭集团最应该做的是努力降低资产负债率。
未来煤企在经营方面,要更多遵循市场规律,增强市场意识;在投资方面,对项目未来的市场前景要充分论证,审慎决策,科学决策。在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同时,企业还应该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让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而地方政府也应该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减少对企业的直接或间接干预。
短期内,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考虑到地方政府支持或背书的原因,或许会继续给煤企提供贷款或者购买煤企发行的债券。但是,长远来看,只有各大煤炭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规范和科学了,企业自身竞争力才会真正提高。也只有这个时候,煤企才能吸引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和煤企的合作才会进入良性循环。相反,如果煤企不能在当前基础上实现真正变革,资产负债率不能降至合理水平,经营不能进入良性健康轨道,金融机构迟早还会抛弃煤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