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煤炭网 » 煤炭行业新闻 » 煤炭行业观察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煤炭:能源改革发展主力军

日期:2018-07-18    来源:贵煤数据

国际煤炭网

2018
07/18
09:3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清洁能源 煤炭行业 煤炭市场 煤炭价格

前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能源行业发生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跃升世界首位,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给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能源行业要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充分汲取40年来的宝贵经验,继往开来,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谱写我国能源发展新篇章。

四十载辉煌巨变 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40年来,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节能降耗成效显着。回望改革开放初期,石油电力供应还是稀缺品,停电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而今已发生脱胎换骨的蜕变,能源行业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增长。 

再看数据,1978~2017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6.3亿吨标准煤增至35.9亿吨标准煤,电力装机规模从5712万千瓦增至17.8亿千瓦。煤炭铁路运力增至20亿吨以上,油气主干管道里程从0.8万千米增至13万千米,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从2.3万千米增至68.7万千米,建成大秦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能力全球领先。煤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由70.7%、3.4%分别调整至60.4%和13.8%。电力装机结构从以火、水为主演变为水、火、核、风、光并存,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由30%增至37.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逐步形成。

40年来,能源体制机制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大幅增强。1978年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能源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探索,方向坚定,砥砺前行,久久为功,逐步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探索“放松管制、政企分开”改革,煤炭和电力行业放松准入限制,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办煤矿和集资办电,石油行业开始向国外开放海上石油勘探。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12年前后,进入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推进阶段,煤炭行业取消电煤指导价,电力行业实施厂网分开,石油天然气行业形成跨区域竞争的三大石油公司。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能源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大幅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煤炭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电力市场建设、交易机构组建、发用电计划放开等加快实施,油气行业竞争环节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总体看来,伴随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巨大改革红利正逐步释放。

40年来,能源科技创新突飞猛进,一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能源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煤炭综采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煤电大多是单机30万千瓦以下煤耗高、污染重的小机组,核电站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国外的帮助下建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出台了多项能源科技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显着提升。煤炭绿色开采、机械化开采、重载铁路运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石油天然气复杂区块和难开采资源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高效燃煤发电、水电站设计建设和设备制造、核电、电网运行和装备等技术居于国际前列。中国这个曾经发电设备基本靠进口的国家,正在昂首阔步向能源科技强国迈进。

40年来,对外能源合作全方位拓展,能源外交打开广阔天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延续自力更生的能源政策,与国外的能源合作较少。随着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石油进口需求大幅攀升,我国积极开展国际油气贸易,逐步形成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有力增强了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能源企业“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境外油气开发、电网投资运营以及核电、可再生能源、煤炭等领域技术和装备合作取得了显着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利用巴黎峰会、国际能源论坛、G20峰会等平台,引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议程,推动塑造绿色低碳全球能源治理格局,话语权逐步提升。

下面我们来谈谈能源改革发展主力军:煤炭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作为我国的能源支柱产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煤炭年产量由3432万吨增加到现在的近40亿吨,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做出巨大贡献。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累计生产煤炭约740亿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70%以上的一次能源,支撑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到2017的82.7万亿元的快速增长。同时,煤炭工业自身生产力水平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大幅提升,奠定了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煤炭市场化历程:

1978年前:煤炭生产销售由国家统一调配,煤炭价格未涉及煤炭资源价值补偿;

1978—1992年:煤炭价格基本由政府决定,主要由原煤炭工业部和国家物价局定价;

1992年:在徐州和枣庄两个矿务局进行放开煤炭价格试点,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1994年:国家宣布取消全国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明确电煤仍执行指导价格;

2002年1月1日:取消电煤政府指导价,实行市场定价;

2004年: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形成电煤价格“双轨制”;

2005年:将由政府主导的年度煤炭订货制度,改为政府指导煤炭产运需衔接;

2009年后:着力促进电煤合同价格向市场价格回归;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实现电煤价格并轨;

2013年:炼焦煤、动力煤期货成功上市,逐步建立产运需各方共同参与的全国煤炭交易会制度;

2017年:煤炭工业协会推动建立煤炭中长期合同

与“基础价+浮动价”定价制度。

从传统行业到现代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完成了三次全国性大规模的煤田预测和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煤炭的资源家底。根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结果,截至2009年底,全国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总量为5.9万亿吨,其中探获煤炭资源储量2.02万亿吨,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

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煤炭供给保障能力也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建立起适应煤炭行业发展规律的政策环境和准入制度,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增加,支撑了煤炭生产能力和产量的快速增长。全国煤炭产量从1978年的6.18亿吨增加到2013年的39.74亿吨,年均增长5.5%。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39.74亿吨,是1978年的6.43倍。

从优劣并存到科学布局

煤炭工业通过持续不断推进关井压产、淘汰落后、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全国煤矿数量逐渐由上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2005年的2.48万处、2013年的1.25万处。

企业兼并重组不断推进升级,不断推动上下游产业整合发展;煤电一体化加快发展,煤矿投资建设或参股电厂规模超过全国煤电17%;煤炭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全国建成并投产煤制气项目4项、煤制油项目5项、煤制烯烃项目16项,年产能分别达到51.05万吨、558万吨和881万吨;以煤为基础,煤电、煤钢、焦化、建材、储运、金融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煤炭产销协同、新产业、新业态等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涌现。

从“傻大黑粗”到绿色安全

原煤入选率提高52.1%

40年来,全行业从充填开采、煤炭加工洗选、资源综合利用起步,到矿区土地复垦利用、保水开采、节能减排,再到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矿区生态治理,不断丰富和发展煤炭绿色发展内涵,走出了一条矿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子。2017年,全国煤矿原煤入选能力27.5亿吨,原煤入选率70.4%,比1979年提高52.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978年的9.71下降到目前的0.106,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与煤矿安全生产领域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密不可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改革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组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建立了全国统一、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国家监察体系,构建了以《安全生产法》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为主体的煤矿安全法治体系,煤矿安全投入大幅增加,煤矿安全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落实,煤矿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技术装备不断升级

早在1978年前,煤炭行业就率先打破封闭式发展格局,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煤矿综采设备。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技术快速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燃煤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锅炉和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技术示范工程取得成功,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与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煤矿大功率装备制造能力提高,高端煤矿综采装备国产化进程加快,综采技术装备开始向国外输出;继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技术取得世界级成果后,煤制乙醇获得成功,使我国大范围推广乙醇汽油成为可能;通过推动煤电、煤焦化等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了产业链到价值链的融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实现了从单一的“引进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国外企业到国内市场竞争发展到中国煤炭企业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转变,海外资源获取、投资建设、产能合作不断扩展。2003年我国煤炭出口达到9388万吨,2009年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此后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进口量达到3.2亿吨,占世界贸易比重的22%左右。

新常态需新面貌

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关口,煤炭行业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煤炭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煤炭行业发展模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

首先,要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煤炭供给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安全智能高效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加快减量置换、兼并重组,提升煤炭产品质量等途径提升煤炭供给体系质量;通过构建促进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促进煤炭全产业链整体升级,促进煤炭企业管理升级,构建煤炭产销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通过统筹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市场区位、环境容量、输送通道、去产能等因素,以及加快兼并重组和上下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

其次,要开展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煤炭工业科技发展“十三五”指导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以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优化行业创新基地和科研设施布局,构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扎实推进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煤炭生产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开采方向发展。

再次,要不断推进矿山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绿色开采技术与装备,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煤炭和与煤共伴生资源,推进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矿山发展新格局。

同时,要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全行业要加强与“一带一路”倡议衔接,同沿线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对接,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资源、法律法规、煤炭产业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和文化风俗研究;加强与世界采矿大会、国际能源署、世界煤炭协会等国际能源组织的对话与交流,构建煤炭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探索与沿线国家企业、相关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互信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推进海外并购,以煤炭产能合作为契机,带动我国煤机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推动煤炭国际合作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行业还需全面提升科学化发展水平,打造中国煤炭工业升级版,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返回 国际煤炭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