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封闭采区14个,采掘队减少13支,井下一线在岗人员净减少1100余人,今年前10个月全员生产效率达到1117吨/人
“孙队长,我想下井,让我到工作面吧。”近日,山西焦煤
西山煤电屯兰矿综采一队仓库管理员李昭来到值班室,认真地向队长孙志刚说。
今年9月,屯兰矿综采一队建成智能化工作面,井下工人像“白领”一样工作,引得地面工人“眼馋”。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坚持走“减优绿”之路,以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方向,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装备,全面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2018年以来,西山煤电封闭采区14个,采掘队减少13支,井下一线在岗人员净减少1100余人,7座年产300万吨以上的老矿井,单班入井人数减少至700人以下。
今年前10个月,西山煤电生产销售煤炭全面完成均衡计划,全员生产效率达到1117吨/人,同比提高13%;利润实现8.34亿元,同比提高近3倍;保持先进产能占比85%以上。
不增加一个工、一分钱、一千瓦时电,增加煤炭资源回收量
2016年6月,西山煤电杜儿坪矿在北七盘区首采工作面引入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新工艺,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取代传统的预留煤柱开采工艺。
到今年1月,该工作面回采结束,工作面留巷1761米,比以往少掘进巷道1761米,大大缓解了采掘衔接的紧张局面。
该工艺比传统采煤工艺多回收一条长1761米、宽30米、高1.9米的煤柱,多回采优质煤炭资源11.3万吨,按现在市场价吨煤580元计算,增加经济效益4100万元。
取得经验之后,杜儿坪矿在62709新工作面继续推广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新工艺,目前正在进行切缝孔与恒阻锚索施工。
其实在2009年10月,西山煤电屯兰矿已经在8号煤层8个回采工作面使用沿空留巷技术,截至目前,已经留巷8600余米,实现了无煤柱开采。仅无煤柱开采一项,该矿就多回收8号煤60.6万吨,按现在市场价估算,回收资源价值约4.5亿元,实现了矿井安全、高效开采。
一键启停、记忆割煤,实现可视化远程干预
10月18日,屯兰矿22301综采工作面日产原煤7500吨,这是该工作面自9月1日建成山西焦煤“高突”矿井中第一个智能化工作面以来的最高日产量,也是该队今年以来的最高日产量。
该智能化工作面投用两个多月,日均产量7000吨,较过去提高75%;每班作业人员由15人减至9人,单工效率提升133%,人均月工资提升近千元。
在22301综采工作面,采煤机自行调整左右摇臂、转动滚筒,按照学习、记忆模式进行割煤作业。它在工作面边学习、边记忆、边割煤,并能根据煤层变化自动调整数据。跟随在采煤机后方的电液控液压支架,也在灵活地伸缩着。它们的红外装置接收到集控中心的远程指令后,可以自行完成伸缩护帮、液压升降、推溜移架等全部支护动作。
原来工作面支架、采煤机、运输机、装载机等所有设备,都需要人工单机操作。现在他们在距离工作面100米外的轨道巷安装集控中心,可实现可视化远程干预、一键启停。
“工作面实现智能化以后,工作面用人少了,大伙儿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了。正常生产情况下,工人只需要在工作面巡视就可以。以前我是想尽各种办法动员工人出勤,现在是想方设法合理安排工人轮休。”孙志刚满脸笑容。
据了解,到2020年,西山煤电将建成4个智能化工作面,本部矿井的83个变电所、13个主要排水泵房全部实现无人值守,逐步实现信息采集全覆盖、运行过程全记录、人机环境全监控、数据资源全共享、统计分析全自动。
矸石返井充填,瓦斯变废为宝
东曲矿,年产煤炭300万吨,每年生产矸石近100万吨,每天有2700多吨矸石通过汽车运至矸石山,大卡车每天需往返矸石山180趟。如今矸石山已经存放矸石2000万吨,虽经治理,仍然对当地环境产生压力。
经前期调研、论证,东曲矿在全省试点推行矸石返井充填工程,全国第一家在高瓦斯、高突矿井建设矸石“地面洗选——井下回填”一体化排矸充填系统工程,实现矸石井下采空区处置。
目前各项工程的土建部分和井下掘进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2019年底建成投运。
据悉,矸石返井工程完成后,不仅可解决东曲矿每年近100万吨矸石外排产生的环境污染、土地征用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在矸石回填井下采空区后,还可减少地表塌陷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届时,东曲矿将建成地面无矸石外排的生态开采示范矿井,对推动煤炭企业实现绿色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熟知瓦斯习性的西山煤电职工利用瓦斯进行发电,瓦斯摇身一变,成为清洁能源。
早在2008年6月,西山煤电就与英国辛迪克公司合作,在杜儿坪矿建成西山第一座瓦斯发电厂。当年6月至12月,一期3×1703千瓦机组利用瓦斯400万立方米,发电1600万千瓦时。2010年12月,二期4×1703千瓦机组建成投入运行,每年发电6000万千瓦时,利用纯瓦斯1500万立方米。
截至目前,西山煤电已建成瓦斯发电厂7座,总装机容量5.4亿千瓦,每年利用瓦斯(折纯)7920万立方米,发电2.8亿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