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师在山西省长治市调研时了解到,为推进传统煤炭、焦化产业的转型,长治市在煤化工领域,基于企业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不同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长治市是全国首批、山西省唯一的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同时也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之一,对长治来说,推进产业转型的任务是艰巨和迫切的。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在山西省长治市调研时了解到,为推进传统煤炭、焦化产业的转型,长治市在煤化工领域,基于企业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不同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潞安:国企挑起现代煤化工示范重任
我国煤化工产业包括传统煤化工与现代煤化工,其中,以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是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而发展起来的。在当前国际能源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现代煤化工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其技术和项目储备的战略意义重大。
然而,由于
美国页岩革命成功带来的
能源格局变化,近年来国际油价一直在中低位徘徊,这使得现代煤化工发展面临经济性不足的挑战。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去煤化”发展,可供借鉴、引进的国际煤化工先进经验非常有限,国内现代煤化工发展也面临技术瓶颈。
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推进较为缓慢,困局之中,不少煤企承担起社会责任,冲在了现代煤化工产业攻坚克难的第一线。
在长治市,山西省属国企潞安集团在煤制油领域先后投产了2个示范项目——潞安16万吨/年
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煤间接液化项目)和潞安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简称潞安180项目)。
其中,潞安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项目是我国最早投运的煤制油项目之一,2008年12月产出全国第一桶钴基煤基合成油,2009年10月铁基催化剂出油,助力潞安集团成为我国唯一一家同时使用铁基、钴基两种工艺进行煤基合成油的企业。
在此基础上,潞安集团开始推进180项目,利用长治当地的高硫煤资源,采用粉煤加压气化、费托合成等技术,生产180万吨/年油品及化学品。具体装置包括100万吨/年铁基浆态床费托合成及油品加工装置、80万吨/年油品及精细化学品加工装置以及115MW余热发电装置。该项目担负着国家“三高”煤(高灰、高硫、高灰熔点)的大规模气化技术示范、煤基费托合成生产高端化学品示范、带动国家现代煤化工环保高标准示范的重大责任。该项目2018年9月实现全流程满负荷运行。
依托煤制油示范项目的探索,潞安集团在煤基合成产品和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产品方面,潞安180项目产出的高端蜡、无芳溶剂、特种燃料、高档润滑油、专属化学品等五大类产品中,不少产品的性能要优于传统石油基炼制产品。例如,潞安集团以煤制油项目为基础,推出其自主品牌产品——“太行”系列润滑油,可应用于钢铁、发电、化工甚至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在打造国有品牌和产品升级方面获得突破。
技术方面,2014年,潞安集团申报组建“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同意批复。此后中心完成了2×50万吨/年铁基费托合成、5万吨/年钴基费托合成、30MW乏风利用发电、10000标方/小时二氧化碳和甲烷重整制合成气4项工程化技术的研究任务,形成了一批煤基合成领域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2018年9月,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
潞宝:民企做精传统煤化工挖掘市场潜力
如果说潞安集团在低油价下坚持推进煤制油项目体现了国企的社会责任,那么潞宝集团从传统炼焦不断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则是我国民营企业在环保和经济压力下寻求升级和突破的一个缩影。
潞宝集团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民营企业,潞宝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焦化到煤化工再到精细化工的转型升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焦化苯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3大产业链条,并且还在下游更精更深更细的领域不断推进。
例如,2019年10月投产的潞宝集团10万吨/年己内酰胺拉丝新材料项目,就是以焦化粗苯为原料,精制生产纯苯,进而生产己内酰胺及下游的己内酰胺聚合拉丝等有机合成材料。通过一步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实现了“炭中抽丝”,实现了煤炭加工“由黑变白”。潞宝集团通过煤炭的精细加工,一方面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提高了产品的增加值,提升了企业效益。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焦化企业把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是必然趋势,因为焦炭价格波动大,不做下游将难以生存,延长产业链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由于煤化工细分领域众多,不同企业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但整体来看,我国煤化工企业面临着一些共性的困难:
一是国际油价持续低位徘徊,石油基化工产品价格跟随下滑,煤化工经济性遭遇挑战。
二是随着我国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煤化工项目审批和运行面临着环境容量、水资源等方面的制约。
三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新技术涌现较慢,而现有技术的重复建设和产品同质化现象渐生。
四是国内对煤化工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方式、对我国能源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的认识不够,一些金融机构“谈煤色变”,煤化工企业面临融资难题。
对此,业内认为:一是要在做好应对低油价成本战略的同时,做好应对石油危机的技术和项目储备。随着国际油价长期在中低位运行以及国内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部分产品市场面临饱和,国内煤化工项目必须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然而,目前国际能源形势诡谲多变,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石油、天然气断供或短期内价格大幅飙升的风险,我国应保证煤化工具备领先的技术储备和一定规模的项目储备,国家对此应予以支持。
二是煤化工企业应高度重视环保和气候变化风险。环保事故可能会对煤化工企业的发展构成致命打击,因此环保方面技术的研究非常关键,建议企业可联手共同推进或申请国家层面支持。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碳定价和碳交易是煤化工企业潜在的重要风险,可能严重削弱相关项目的经济性,煤化工企业应加大对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三是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我国在煤化工领域仍然有卡脖子的技术瓶颈待突破,仍然有制约项目经济性和环保性的技术难题待破解,煤化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产品竞争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新项目的落地、产品转型升级的成果还不大。抢占技术制高点已成为煤化工企业竞争的核心。下一步,煤化工企业既要突破催化剂、反应器等共性关键技术,发展产品高值化、高端化、差异化的前沿引领技术,也要兼顾节能减排等其他技术,以及装备制造的国产化技术。
四是煤化工项目需理性规划,勿扎堆建设。2017年,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原则是严控产能,有序推进。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不支持现有技术水平的大规模产能扩张,不设定约束性的产能和产量目标,主要以技术发展进程确定产业发展节奏,列入规划的项目应承担明确的示范任务,成熟一个,建设一个,逐步提高产业水平和层次。可以看出,国家对煤化工发展的态度是比较审慎的,煤化工发展的指导方针一直是坚持“适度发展、量水而行、绿色优先、示范先行”。建议各地在规划煤化工项目时应保持理性,切勿扎堆建设,对于重点规划的项目,应引导金融机构予以合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