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矿生产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表示,近年来,随着部分老矿区资源枯竭、落后产能的退出,职工安置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部分煤炭企业在探索煤矿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取得可喜成绩,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
如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江苏徐州矿务集团、开滦集团、天地华泰矿业公司等老煤矿企业,在整合企业内部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了多种形式的煤矿生产技术服务公司,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解决了职工分流安置难的问题。
姜耀东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省区(市)、部分老矿区,在去产能过程中,关闭退出的煤矿多,职工安置任务重、难度大,且几乎没有新建煤矿接续,企业内部和矿区职工分流安置空间小;同时,这些老煤矿在长期建设开发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如果简单地按一般人员安置分流,会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姜耀东表示,开展多种模式的煤矿专业化生产性服务,是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煤炭企业与煤矿生产经营管理的主要方式,通过发展煤矿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姜耀东看来,应依托老矿区、老煤矿的人才、技术、管理、数据、装备等优势,组建煤矿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公司,既是推动煤炭企业用工制度改革、促进煤矿社会化生产的需要,也是推动煤炭企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煤炭人才资源配置、妥善安置分流职工的有效途径,更是煤炭行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于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行业过剩产能,以及长远煤炭行业改革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他建议,一是完善煤矿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修订和完善《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煤炭产业政策》等相关内容,支持鼓励煤炭行业组建煤矿生产服务性公司联盟,搭建服务平台,优化产业生态环境;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优势煤炭企业组建采煤、掘进、机电、设计咨询等煤矿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公司,实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资源在全行业高效配置运用,提高煤矿生产性服务业各环节协同发展能力。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有潜力的煤矿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公司转型升级。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煤矿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公司实施税费减免优惠,培育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特点、有品牌、有影响力的煤矿生产服务性标杆企业。支持煤矿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公司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创业贷款、无形资产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融资,降低资金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