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碳排放总量巨大、生产工艺结构短期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能绿色能源占比较低、绿色发展水平不平衡、突破性的冶炼技术研发应用难、行业下行等困境,提高能效水平是钢铁行业现阶段最可控,同时也是最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在近日举行的“节能服务进企业”暨钢铁行业能效提升研讨会上表示。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是54.1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9%,单位GDP能耗下降0.1%,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2.2%,能耗下降1.4%。
值得注意的是,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我国富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钢铁行业以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为主,能源结构高碳化,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5%。
根据目前钢铁行业现状,国家层面也做出了相应规划。
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房庆表示,2021年以来,国家部委相继发布多份能效约束相关文件,对钢铁行业节能降碳及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明确目标任务。《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钢铁等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到2030年,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钢铁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
依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统计数据,2022年,由于钢铁需求下降、整体产能利用率有所降低,吨钢综合能耗同比略有增长。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551.36千克标煤,同比增长0.39%(国家统计局数据,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上升1.7%)。
伴随着钢铁需求量的下降,导致了钢铁行业下游市场低迷,进而倒逼企业能效提升。
据了解,2022年全年粗钢产量为10.18亿吨,同比下降1.7%,完成去年粗钢产量压减工作,这是自2021年来中国粗钢产量连续第二年下降。但2022年,钢铁几乎全行业遇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重点钢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875亿元,同比下降6.35%;实现利润总额982亿元,同比下降72.27%。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表示,当前钢铁行业下游市场低迷,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进一步加大,降本增效又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钢铁行业能耗强度尚有15%-20%的下降潜力。能效提升是实现碳减排最重要、最经济、最直接的路径,提升钢铁行业用能效率,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能效提升也是达到能效标杆值的最重要途径。
钢铁企业能源生产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25%~40%,优秀节能企业和落后节能企业能源利用成本能够相差300元左右。面对利润空间压缩困难局面,企业应省(节省开支)、简(简化流程),然后就是开展更全面、更深层次的降本增效行动。能效提升和节能诊断已经作为行业内通用的降低生产成本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行业内很多优秀钢铁企业已经开展了节能诊断和能效提升工作。因此,钢铁企业开展系统能效提升工作是企业自身降本增效的需要,可以提升企业生存竞争力。
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钢铁企业节能降碳工作任重道远。
三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光文表示,近年企业坚持以节能降耗为核心,助推低碳增效。一是推行冶炼工艺调整,实现节能降耗。二是深挖“三废”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强化节能技术改造,提升能效管理水平。加快高耗能电气设备改造,增强智能控制手段,有效调控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形成数字化、智慧化,真正实现智能管控,来降低成本。
钢铁企业大力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工艺,将部分长流程产能置换为短流程产能,大大降低了碳排放量。
三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锡表示。目前,企业的平均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5t,大大低于长流程钢厂的平均水平。新建电炉为处于当前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康斯迪炉,主体设备由意大利特诺恩公司设计和制造,采用了废钢连续加料及预热、余热发电、智能冶炼等先进技术,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目前,全废钢冶炼条件下的吨钢电耗约为330度,比传统电炉节能15%-20%,工序能耗约为53千克标煤,能效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节能减碳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