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煤炭网 » 煤炭运销 » 煤炭港口运输 » 正文

走进区域看发展|黄骅港煤炭港区: 从“煤黑子”变身“绿色港”

日期:2023-08-24    来源:央广网

国际煤炭网

2023
08/24
17:5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煤炭港口 煤尘污染 煤炭运输

8月20日上午,“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来到沧州市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黄骅港,从昔日“煤黑子”变身如今的“绿色大港”。

沧州市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央广网记者 王伟倩 摄)

做活“水文章” 煤港变“美”港

来到黄骅港,记者观察到,码头干净、整洁,作业现场也清洁有序。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典型的“苦海沿边”,烂泥海滩,荒凉偏僻,交通闭塞,可就是在这样一片盐碱滩上,奇迹般地“长”出了如今的“新港城”。

粉尘治理曾经是一直困扰煤炭港口的难题。治理粉尘就得靠水,但水怎么加是个“巧活”。水加少了,起不到抑尘效果;水加多了,煤质可能受到影响。作为煤炭大港,扬尘污染是困扰港口发展的根本性难题。如何化解这一难题?黄骅港有自己的办法:依托智能化,打造全流程抑尘系统。

翻车机房内排放着一列列运煤火车,每4节车厢为一循环,随着翻车机的旋转翻转至160度左右,320吨煤炭瞬间被卸入底层漏斗,这里看不到煤尘升腾。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仅约20秒,一列车翻卸完成,翻车机房依然如初,该技术被命名为本质长效抑尘技术。

打造“两湖三湿地” 做好节水文章

煤炭大港要变“绿”,除了要治理好煤尘污染,还要做好节水文章。

黄骅港地处盐碱滩,淡水资源极其宝贵。为了化解淡水难题,工作人员规划了“两湖三湿地”,向大海、天空和科技要淡水。

港口制作了专门的管道,对部分货轮出水口进行改造,与货轮出水口连接,提取“压舱水”,通过提取“压舱水”每年可回收淡水110万立方米至150万立方米。

港口煤炭抑尘产生大量煤污水,黄骅港智能除尘装置等产生的煤污水,被引入3个污水处理站,每年可处理205万余立方米。处理后不仅可得清水,还可将沉淀下来的煤泥加工成煤饼出售,每年创收900多万元。

每到雨季,港口汇集地表径流,通过泵站输入湿地,防止了落入港区的雨水直接排海造成污染,每年可承接利用雨水40余万立方米。

黄骅港把原有的建筑垃圾场、空闲荒地,改造成了“两湖三湿地”,用于过滤存储压舱水、净化的煤污水、承接“天上的水”。相互连通,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这些水都将逐步回用到生产中,每年可减少淡水使用成本1900余万元。

向海发展 向海图强

近年来,黄骅港破解“一煤独大”格局,完善码头建设,拓展货种货源渠道,新开内外贸及集装箱航线,逐渐由单一煤炭港转型为兼顾散杂货和油品的现代化综合港口。

黄骅港至今已完成煤一期至四期的建设,二十多年来,吞吐量逐年攀升,并达到2亿吨水平。全港设计煤炭吞吐能力为1.78亿吨,现拥有煤炭泊位17个、杂货泊位4个,油品码头1个,最大煤炭堆存能力约460万吨。2022年非煤货物吞吐量10230.12万吨,同比增长17.83%,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近年来,黄骅港以基础设施补短板夯实发展基础,完善港口码头结构布局,重点推进投资507亿元的集装箱、LNG、油品、汽车滚装等22个专业码头和系列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加快推进航道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了港口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

黄骅港连续4年煤炭吞吐量居全国港口首位,发挥了能源保供“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为努力在沿海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更大成效,沧州市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以港带产、以产促城、港城融合、产城共兴,推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加速黄骅港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综合大港。


返回 国际煤炭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