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身汗渍的职工来回穿梭于各个支架之间,机器的轰鸣声和榔头与支架的撞击声交相辉映,一片忙碌的景象映入笔者眼帘。这是冀中股份显德汪矿制修中心大修支架的镜头。
“2023年6月以来,我们陆续接到邢东矿ZC5160/30/05D型支架、葛泉矿ZY3200/12/24型支架、西庞井ZF3400/17/28型支架、郭二庄矿ZY6000/22/45型支架、云驾岭矿ZF4000/16/28型支架等近400台支架的大修任务,连同其他有维修意愿的共计500来台,绝大多数要在年底前完成,工期紧、任务重。”要在短短6个月内完成500余台支架的大修工作,他们是怎样干的?让我们一探究竟。
转变思维动脑巧干
“支架维修是综采设备维修过程中最辛苦、劳动量最大的工作。以前维修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班组长直接分配组员的工作任务,没有具体说明如何去干?因为单一的重复劳动,很多职工看不懂生产工艺,只是机械地对零部件进行安装,不但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容易发生主观臆断来解决生产问题的现象。”
制修中心负责人于胜利介绍说,他们以此次三套支架大修工作为契机,不断转变学习方式,将以往的埋头苦干转变为动脑巧干。车间利用班前会时间组织全体职工学习,技术人员把单一的操作步骤连接,一环扣一环地讲清讲透其中的原理和关联,解除职工的疑惑。组织专人观察每位职工的操作习惯和维修过程,及时纠正检修过程中出现的不正确、不细致的操作方法,坚决杜绝习惯性“三违”,实施标准工作。同时,鼓励职工提出小发明、小创造,以及新的工作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极大提高了职工参与技改工作的热情,全员改进氛围浓厚。
“通过改变学习方式,班组成员操作水平直线上升,检修质量全面提升,检修效率不断提高,到货的配件基本上做到随到随装,工作效率较以往提高了一倍以上。”制修中心副主任赵拥军如是说。
强化现场精细管理
制修中心按照五精现场的要求,以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内容为载体,不断提升大修现场管理水平。
由于制修中心生产现场空间有限,没办法同时开展多套支架的维修工作,他们就充分利用各种空间,对待验区、维修区、安全通道重新进行了规划,由平面存储空间向立体摆放发展,有效增加了车间和场地容量。打破原有车间(工种)设置,重新组合分班配置人员,将以往车间之间流程协作改为各班组内部拆、修、装的循环作业,并将白天作业时间利用最大化,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将四套设备的不同零件存储位置进行编号,避免了因零件取用发生的混乱和浪费的现象,在检修过程中监督各个工序的衔接,避免在检修区出现杂物堆积的情况,保证了生产现场的整洁有序。
设定材料配件使用“天花板”,对材料配件使用实行定额管理,使各班组明确了大修过程中材料使用额度,避免了铺张浪费现象。眼睛向内深挖潜力,坚持自制加工不放松,在满足质量参数的前提下自行锁制胶管、加工小销轴、制作侧护板等,有效降低了成本。加大了大修中的修旧利废力度,使“能用不换新、能修绝不扔”的理念深入人心。
细处着手避免浪费
在日常维修工作中,他们大力倡导“改革创新、节约降耗”,使创新创效和降本增效根植于职工心中,使大修成本能控能降。
在ZY3200/12/24支架大修过程中,他们实现了支护护帮板、弹簧筒和主阀架、底座截止阀架等结构件的自主制作加工,具备了高压胶管锁制能力,减少了外委维修量或新购费用。
“在支架维修中,多数厂家立柱维修的主要工作是简单镀层处理和更换密封,我们根据维修技术协议要求和立柱损坏程度,采取激光熔覆或补焊工艺进行恢复标准性维修,极大保障了立柱性能,降低了用户后期维护投入。”该中心技术副主任蔡宏程介绍说,“为深入做好降本增效文章,下一步我们在考察和研究可行性的基础上,将以“环焊”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工艺创新,促进保质降耗增效再结硕果”。
据悉,制修中心今年承接的邢东矿和葛泉矿支架正在陆续交付中,西庞井、郭二庄等矿的支架维修工作正在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