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复盘找差距 精准施策提效能
潞安化工集团能源事业部调度指挥部以业务分析
解码四座矿井综采收尾 “最优解”
对企业而言,提升成本、科技、市场“三个竞争力”,既是抵御行业风险的保障,也是实现长效发展的核心,更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综采工作面收尾作为煤矿生产衔接的“最后一公里”,其作业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链条的顺畅度。今年7月,集团能源事业部旗下的夏店煤矿3121工作面、温庄煤业公司15107工作面、新良友煤业公司11106工作面及黑龙煤业公司2301工作面迎来集中收尾节点。能源事业部调度指挥部以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为统领,紧扣“提升‘三个竞争力’”核心要求,对标省属国企改革发展各项部署,组建专项团队展开全方位业务分析——多次深入四座矿井的收尾现场、作业队组及业务科室,从劳动组织、生产效率、成本投入等核心维度对比分析和对标找差,为各个矿井开展工艺写实解决生产难题和筑牢安全保障提供“实践指南”。
数据透视——
收尾差异明显 组织模式成关键变量
打开四座矿井的综采工作面收尾生产要素收集表,一组组数据映入眼帘。在此次专项团队开展的业务分析工作中,数据不仅是核心依据,更是破解收尾效能差异的关键“法宝”。
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专项团队首先对四座矿井收尾工作面的工程技术条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确认四座矿井收尾段的顶板、瓦斯及水文条件均良好,且无地质构造影响。在此基础上,团队将作业规程、云表系统上报数据、现场施工原始记录等进行多维度核实,确保各项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座矿井收尾条件相仿,效能差距却清晰可见。”专项团队成员张冬表示。从收尾工期来看,四座矿井呈现显著分化:夏店煤矿按既定计划完成任务,用时9天,工期最短;温庄煤业公司、新良友煤业公司基本与既定计划相吻合,分别用时12天、13天;而黑龙煤业公司因生产衔接存在的问题,导致工期长达41天,比既定计划推迟了15天,差距明显。
在基础条件相仿的情况下,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工期差异呢?能源事业部调度指挥部部长牛秀峰一语中的:“核心症结在于劳动组织是否聚焦核心任务。”深入分析可见,夏店煤矿、温庄煤业公司、新良友煤业公司均采用“三班作业”模式,将人力集中投入收尾工作——夏店煤矿采用综放工艺日均出勤82人,温庄煤业公司和新良友煤业公司均采用综采工艺,日均出勤分别为77人和47人,形成了“专人专事、有序推进”的稳定节奏,为按期完成收尾工作奠定了基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龙煤业公司的劳动组织安排。该矿安排同一支综采队伍同时承担“2301面收尾”与“2302面初采”两项生产任务,起始为两班作业,10天后才调整为三班作业,但日均出勤仅有34人,不能达到基本定员水平,组织松散、人员不足,导致工期大幅延长。
在生产效率方面,由于四座矿井工作面收尾距离和工作面长度差别较大,为便于四座矿井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对比,专项团队将生产效率按收尾面积㎡/用工进行统一折算。折算后结果显示,四座矿井工效梯度差异明显:夏店煤矿以5.18㎡/工的成绩领跑,展现出较高的生产效率水平;新良友煤业公司紧随其后,工效为4.35㎡/工;黑龙煤业公司工效为2.99㎡/工,位于中等水平;温庄煤业公司工效最低仅为1.73㎡/工。
在成本管控方面,专项团队对四座矿井的主要成本消耗进行了精细化核算。结果显示,夏店煤矿因在收尾中进行了两次煤墙注浆加固,平米成本最高,为521元/㎡;温庄煤业公司次之,为401元/㎡;新良友煤业公司和黑龙煤业公司分别为235元/㎡和203元/㎡。
“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指导后续工作的‘指南针’。”牛秀峰强调,从工期、工效到成本,每一组数据都精准指向了各矿在劳动组织、流程管控、成本管控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下一步,团队将以这种数据分析方法为样本,提炼更多的生产组织管理经验,推动生产组织工作向更高效、更经济、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追根溯源——
技术选择与管理决策左右效能走向
“看似相近的收尾工艺,细节差异却能影响整体效率。”专项团队在复盘时发现,技术应用的细微差别,也能导致四座矿井收尾效能分化。夏店煤矿与黑龙煤业公司采用“铺设钢丝绳引绳初次上网”的方式,相比温庄煤业公司、新良友煤业公司“直接上网”的传统工艺,有效减少了初次上网时网片拉扯、错位等问题。
“用了钢丝绳引绳后,可以为后续工序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专项团队成员牛苏俊说。
夏店煤矿的技术选择还体现了“安全底线与成本投入”的平衡难题。为保证煤墙顶板的稳定性,该矿在收尾最后3刀煤和停架前2刀煤时,提前进行了两次煤墙注浆加固工作,有效控制了顶板完整性,虽然注浆材料费用增加了35万元,但是保证了收尾工作安全如期完成,用有效的材料成本投入换来了更好的安全保障。
组织管理决策的影响更加引发思考。黑龙煤业公司“同一队伍同时承担两个工作面收尾与初采任务”的安排,侧面暴露了黑龙煤业公司生产衔接紧张的隐患——接替工作面没有实现零时间接替甚至超前接替,又没有专业从事安装的队伍,不得已分班进行收尾与初采平行作业,且人员严重不足,结果导致收尾工期大幅延长。
而温庄煤业公司则暴露出了“劳动组织精细化不足”的问题,该矿工作面长度仅为101m,为四座矿井中最短且采用综采工艺、出勤人数却接近于采用综放工艺的夏店煤矿,劳动定员冗余而不控制工期,收尾生产效率仅为1.73㎡/工,远远低于其他3矿水平。
“应该结合工作面长度、生产工艺确定最少必要出勤,避免人员冗余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牛苏俊说。
值得关注的是,工作面长度对成本的影响逐渐凸显。新良友煤业公司(工作面长度220m)、黑龙煤业公司(工作面长度275m)的大长工作面,平米成本要显著低于温庄煤业公司(工作面长度101m)的短工作面。
“分析结果充分印证了‘大长工作面收尾成本较低,在煤层赋存条件具备,设备满足要求时,应尽量部署大长工作面’的经济技术合理性。”专项团队成员李丽介绍说。
精准施策——
以分析成果推动生产组织优化升级
“业务分析既是为了找差距,更是为了找到‘最优解’,推动全集团矿井收尾工作提质增效。”基于对四座矿井的深度分析,能源事业部调度指挥部针对性提出四大改进方向,为后续生产提供明确指引。
生产衔接“抓主线”,聚焦核心任务,决策要服从于目标。要求各矿必须超前规划采掘部署,高度重视工作面收尾工作,尽量避免工作面收尾与初采同时进行的情况,尤其是无专业安装队伍的矿井,更应该明确生产主次关系,保证采掘衔接主线最大化推进。
劳动组织“算精准”,“精简高效”优于“人海战术”,各矿要根据工作面规模、煤层条件、生产工艺合理配置劳动定员,以平均先进定额为准绳,优化劳动组织,推行正规循环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成本管控“算细账”,缩短工期降本,平衡安全效益。在收尾长度相对一定的情况下,工期长短直接关系到收尾人工成本的高低与否,要在安全保障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工期,以降低人工成本消耗,提升成本管控能力。
技术升级“找标杆”,对标行业先进,加速创新落地。各矿要对标先进,学习王庄煤矿“307m工作面8天收尾”的高效模式,借鉴漳村煤矿“引进履带式支架搬运车替代传统的绞车作业方式,节约10天工期”的技术创新,以工艺改进赋能效率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把‘矿井生产业务分析’纳入常态化工作体系,通过‘数据复盘找问题、靶向整改补短板、经验推广促提升’的闭环管理,持续推动煤矿生产向‘效率更高、成本更优、安全更可靠’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牛秀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