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上,五大发电集团未签订重点合同,煤电双方的强硬“顶牛”态势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缓解,社会关注也与日俱增。
尖锐的分歧,是否会在近期激化?煤电之争,是否会再次以“缺煤停机”的方式影响百姓生活?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电力稳定供应?
煤电矛盾短期不大可能集中爆发
在历时7天的2009年全国煤炭会上,由于煤电价格谈不拢,除地方电厂与煤矿签订合同外,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等五大发电集团一单未签,有的甚至提前走人。
尽管煤电双方矛盾由来已久,但这样的僵局还是头一次出现。人们担忧,电力巨头都拒签合同,新一轮电力供应危机是否会随之袭来?
根据新华社记者获得的最新情况:截至目前,国内各电力企业存煤仍然“正常”,部分主力电厂存煤甚至达到20天左右的“富裕”水平。
综观各方面情况,煤电矛盾在短期内爆发的可能性不大。
“煤电之争”,争执的焦点是重点合同电煤价格。涨有涨的依据,降有降的道理,煤电双方各有一笔账。
矛盾爆发或是改革良机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煤炭、电力这对“冤家”如何面红耳赤,却无法改变彼此唇齿相依、难以离弃的关系。
对于煤矿,火电厂是头号客户,全国煤炭产量的一半由电厂吸纳。而对于电厂,煤炭无异于“下炊之米”,全国的发电装机规模中,以烧煤为主的火电机组占近80%。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指出,煤电之争,表面看是两个行业的分歧,背后却反映出我国能源价格结构性的矛盾。在我国,作为下游终端产品的电价属于国家管制范围;而作为原材料的煤炭,价格却是市场化的。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煤”和“计划电”,两种不同的价格体制必然形成冲突。
采访中,不少专家呼吁,应当加快电力定价机制的改革,让市场去发现价格,而不是政府人为地确定价格。
而关于电价能否放开、如何放开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有人认为,电价对经济社会影响太大,很难完全放开。即使发达国家,也不是全部放开。
在这个问题尚无定论的情况下,“煤电联营”或“煤电一体化”的思路开始被市场接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一直持这一主张,他说,煤电两家共同盈利,共担风险,不仅有助于解决煤电价格之争,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辅以煤化工产业,还有助于优化产业布局。
不论煤电体制改革究竟采取怎样的具体路径,有关各方的一致意见是:中国的能源体制改革必须加速推进,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而不能退回计划经济模式。“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刻,也正是推进改革的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