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公布了4月份 CPI、PPI情况。数据表明,4月份 我国CPI、PPI继续呈现出“双降”的局面,而且存在环比降幅扩大的趋势。应该讲,双降局面的出现表明,我国经济虽然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双降局面是怎么出现的——
食品价格水平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调
当前双降局面的出现,同一段时间以来食品价格水平和大宗商品价格表现密切相关。
4月份CPI环比下降0.2%,为连续第三个月负增长;PPI为连续第四个月扩大同比跌幅。这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依然下降的必然结果。由于生活习惯原因,猪肉价格成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晴雨表。4月份我国生猪市场已经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矛盾,猪肉价格持续走低,我国猪肉生产已经逼近年初《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所设定的生产盈亏平衡预警点。猪肉价格很难在短期内逆转。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食品价格一路下跌,今年4月份,食品价格下降1.3个百分点。
同样,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依然下降的局面,使PPI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近期虽然部分原材料出现上涨,但是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依然下降,钢铁价格持续下跌。4月份PPI比3月份下降了0.6个百分点,降幅不算小。专家认为,双降局面在当前食品价格水平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调的情况下,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通缩还是通胀——
通胀在短期内难以出现,通缩有一定压力
双降局面的持续出现,使先前市场考虑的今年前4个月信贷规模达到5.17万亿元可能会诱发一定通胀因素在当前不会出现,但对通缩因素的出现形成了一定的预期。专家认为,尽管双降局面持续出现,但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还比较小。
从具体价格表现中,也可以看到经济回暖、价格水平趋于稳定的明显信号。具体看,4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7%,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8.9%。成品油中汽油价格则上涨4.6%。4月我国汽车产销最高纪录再次被刷新,并且连续4个月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4月份,我国汽车销售115.31万辆,同比增长24.97%。
专家认为,通胀在短期内难以出现,但通缩有一定压力。但随着部分工业品价格和食品价格的回调,通缩局面不会形成。
困难因素并未消失——
形势更加复杂,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
双降局面的持续出现,说明我国经济运行在回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
其一,经济增长形势更加复杂。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上升与价格双降局面同时出现,表明经济增长形势复杂,既有积极因素,又有不稳定因素,交织在经济运行过程当中。应该说,4月,PMI达到53.5%,环比上升了1.1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回升,表明制造业经济出现总体扩张,经济回暖信号明显。但是双降局面表明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其二,发电量下滑,表明相关产业开工和运行情况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达到回暖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数据表明,今年4月份,全国发电量2747.63亿千瓦时,同比减少3.55%,较3月份发电量有大幅下滑。除水电外,火电、核电的发电量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三,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作为经济回暖的重要支撑之一的出口转暖尚需时日。海关总署发布的4月份外贸进出口情况表明,当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2.8%,其中出口下降22.6%,进口下降23%。明显出现的好迹象在于,外贸出口降幅在不断收窄。
专家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回暖迹象不断显现;但困难因素并未因回暖迹象的出现而消失。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还有许多矛盾要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面临的任务迫切而繁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尚未见底,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