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乡宁,不能不提其率先发力的“以煤补农”实践。当地政府称之为“一矿一事一业”活动:凡属乡宁境内开办的煤矿都要兴办一项人民群众最渴望的社会公益事业,创办或联办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非煤企业。而中共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曾称此活动为“乡宁模式”。这一实践也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被定性为山西“以煤补农”的一种有效形式。
纵观中国的改革进程,来自基层的实际性、广泛性和迫切性所产生的强大改革动力总是不可小觑,令人动容。早在2004年前后就已展开的乡宁“一矿一事一业”活动具有同样特质。是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趋向”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两个趋向”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标志着中国“反哺”时代的到来。而此时,乡宁以产业带动、兴办公益、结对帮扶、基金助弱的方式建设新农村的“一矿一事一业”活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产业带动:着力转型核心
作为能源大省,“以煤补农”是山西特色的“以工补农”。作为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和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资源优势和经济结构可以说是山西省的缩影。伴随着煤炭开采、工业崛起,当地农村发展中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差距及贫富分化、农业生产条件差等一系列突出问题。转型发展成为乡宁开展“一矿一事一业”活动的最大动力。
煤矿通过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村、农户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也就成为“以煤补农”最直接的方式。当地的戎子酒庄就是乡宁县永昌源煤气焦化有限公司老板张文泉投入巨资,联手西北农业大学葡萄酒学院所建设的一个带有观光性质的葡萄酒庄园,采取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农户小群体、区域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增收。
在乡宁县“西抓花椒东抓畜”的调产思路下,高天牧业、惠民养殖场、盛宝王良种培育基地、绿苑果蔬加工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建立,以相同的模式形成了对农民增收的有效拉动,并且迈出了可喜的转型步伐。民营企业家张连水拿出煤焦产业的收益,投资2亿多元建立山西琪尔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瞄准乡宁独特的翅果资源,兴办了年产500吨翅果油加工项目,完成了从煤焦产业到生物产业的华丽转身。
兴办公益:探索城乡统筹路径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乡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县,遑论公共产品与服务设施的城乡一体化,这些基础设施甚至一度成为困扰当地农民的老大难问题。
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乡宁县通过开展“一矿一事一业”活动引导企业出资捐款参与农村交通、供水、架电、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参与农村教育、文体、卫生、养老等公益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西坡镇的文化中心大楼,文艺舞台,生态休闲广场和影剧院,设施齐全、标准一流的石窑中心校,甚至史家沟移民新村都是由当地煤炭企业投资新建的。
史家沟移民新村建设所折射的是煤老板将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在乡宁,这种发展思路很普遍,枣岭乡、管头镇、台头镇、西坡镇、双鹤乡等地的小城镇建设都搞得有声有色,纷纷拓宽了中心街道,修建了中心广场,绿化了环境。它们多少都得到了“一矿一事一业”活动的资助。煤老板的捐助还涵盖了农村社会医疗卫生、科技、文化、商贸等方面。
结对帮扶:构建和谐语境
山西县域经济“有煤则富,无煤则穷”的路径依赖早已不是新鲜事。在乡宁县,这一问题也曾非常突出。贫富分化一度扩大,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一批煤矿经营者依靠开采资源和市场机遇迅速致富,而广大农村因子女上学、患病就医等致贫返贫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全县乡镇之间、有煤矿乡村与无煤矿乡村之间也存在极大反差。
乡宁县182个村委中,无矿村有166个,这些村基础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发展缓慢。“一矿一事一业”活动中的“一矿帮一村,共建新农村”浪潮掀起后,该县建立了78对村企结对帮扶关系,以“协商自愿、循序渐进”为原则,大到为村里修路建校,小到为困难户捐款捐物,给无矿村和广大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帮助。枣岭乡长咀湾煤矿投资5万元资助孟庄村修建了引水工程,台头镇神角煤矿先后投资140万元为帮扶村神角村兴建了小学教学楼,投资60万元硬化村庄道路2.5公里,投资40万元建成了11个自然村蓄水池,并为村里接通有线电视……
建立“一矿一业一事”帮扶基金,由县财政统一管理,实现基金助弱,用于贫困生就学、特困人群救助、农民大病就医等方面也是乡宁抑制贫富分化、力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乡宁“一矿一事一业”活动开展以来,投入资金已突破10亿元,兴办“一业”项目64个、“一事”项目335个。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不待言,而乡宁所趟出的“以煤补农”机制已经纳入山西省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和宏观政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