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数据显示,2008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了70%,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将保障煤炭供给安全即是保障能源供给安全。
煤炭消费的周期性比较强。从长期来讲,煤炭消费具有与经济周期同步的特点,当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增长处于上升通道时,煤炭需求增长较快,当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通道时,煤炭需求增长明显放缓。煤炭需求增长较快时,容易出现供求偏紧,从而导致煤价上涨,相反,煤炭需求增长较慢时,市场供求宽松,煤价走低。
从短期来看,由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天冷、夏天热,四季分明,而火电又站到了全国发电量的80%以上,因此,随着夏季制冷和冬季取暖需求的增加,电煤需求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和冬季用煤高峰来临之时,煤炭需求明显增加,价格上涨压力较大,而用电高峰过去之后,煤炭需求季节性回落,价格也将面临回落。
因此,为了平抑煤炭需求周期性变化而导致的煤价上下波动,业内早就存在建立煤炭储备的呼声。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公路、铁路等路上交通运输中断,电网受到严重损坏,一时煤电油运全面紧张。数据显示,2008年1月26日,直供电厂煤炭库存将至1649.5万吨,平均可用天数仅为7天,其中华东电网煤炭库存降至262.5万吨,平均可用天数仅为4天。这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再次使人们想起了应该尽快建立煤炭储备。
正是因为遭受了2008年年初那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8月20日,由国家能源局委托编制的《煤炭法规体系架构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式提出要建立健全《煤炭资源储备管理办法》,办法将对煤炭资源储备的原则、储备主体、储备程序、储备动用程序、储备监督检查、罚则等进行明确规定。
虽然早在2008年南方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之后,各方即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煤炭储备制度,并在2008年8月份提出要建立《煤炭资源储备管理办法》。但是一年多时间又过去了,《煤炭资源储备管理办法》尚未发布,真正政府主导下的煤炭储备动作稍显迟缓。
10月中下旬以来,北方以秦皇岛港为代表的主要发运港先后遭遇了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煤炭发运受阻,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快速上升。据秦皇岛港统计数据显示,10月17日至11月9日,秦皇岛港日均发运量为39.7万吨,远远低于10月上半月日均60万吨的发运量。按照60万吨的日均发运量计算,10月17日至11月9日,秦皇岛港累计减少发运煤炭486.6万吨,也就是说,在10月17日至11月9日这段时间里,正是大风大雾等天气原因使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增加了486.6万吨。
虽然目前秦皇岛港煤炭库存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下游直供电厂煤炭库存却快速回落,华东电网煤炭库存回落尤其迅速。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15日,直供电厂煤炭库存合计为2549.15万吨,与一个月之前的10月15日相比,减少560.5万吨,下降18.0%,平均可用天数由16天降至13天。其中11月15日华东电网煤炭库存为501.3万吨,与10月15日相比,减少269.9万吨,下降39.5%,平均可用天数由13天快速降至7天。
15日以来,我国黄淮以南大部分地区遭遇了强雨雪天气过程,部分地区雪量之大历史罕见,16日,武汉、南京、合肥、长沙、南昌、贵阳、成都、重庆等近20个省会城市创下今年下半年以来的气温新低,18日,南京、合肥、贵阳这些南方省会城市的最低气温首次跌破零度,江西南昌、浙江杭州的最低气温也降至冰点。这必将导致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取暖用电高峰提前到来,发电耗煤量进一步增加,电厂煤炭库存面临进一步下降,南方电厂电煤面临再度告急。
我国煤炭资源“北富南贫、西多东少”的分布结构与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的煤炭消费“东多西少”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国“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煤炭流通格局将长期存在。煤炭流通环节是否顺畅对保障煤炭资源稳定供给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我国煤炭流通距离较长,在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无论是公路、铁路、港口还是海运哪一方受到影响,煤炭运输通道就将受到冲击,煤炭资源供给将受到威胁,从而影响国际能源安全。
因此,笔者呼吁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煤炭储备制度,因为这不仅仅能够在煤炭供求波动的情况下,平抑市场供求,稳定煤价,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气候问题越发突出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的今天,加快建立健全煤炭储备对保障煤炭资源稳定供给,从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平稳正常运行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