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讯:创新是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在钢铁行业当前面临困难时期,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近日,太钢董事长李晓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两会特刊专访,就钢铁行业的创新谈了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今年全国两会上,“钢铁”话题热得发烫。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的一句“中国钢铁业利润仅0.04%,看了简直要掉泪”道尽了钢铁业的“艰难时世”,也引发了业界对钢铁业出路的又一轮集体讨论。相比同行们的“悲观”情绪,全国人大代表、太钢集团董事长李晓波更多表现出的却是淡定和从容。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过剩’,中国短缺型经济的时代过去了,‘过剩’已变成一种常态。大家要习惯于竞争,不可能所有人都舒服过日子、都赚钱,所以不存在春暖花开了,没那个时候了。这种背景下,每个企业想胜出,就必须想办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尽快升级,这才是核心。”李晓波对本报记者说。
李晓波的淡定不是凭空而来的。2012年,在钢铁业亏损蔓延的大环境下,太钢集团钢产量首次跃上千万吨台阶,其中不锈钢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63%,实现利润4亿元。
对于这样一份成绩单的评价,李晓波左右为难地笑了笑:“我不好说这事。”他说,总体上来讲,我们的方向一定要对,“方向是什么?政府、经济界或者说产业界已达成共识,就是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太重要了。”
李晓波这是有感而发。他们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800多项,其中120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贡献率75%以上;是唯一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冶金企业;太钢技术中心连续两届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名列第2位,保持行业第一……这些是支撑太钢集团成绩单的核心要件。
比起抽象的数据,李晓波的描述能让人更真切地触摸到太钢的“创新温度”:“比如港珠澳大桥,我们给它开发出了双相不锈钢。过去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海水会渗入混凝土对钢筋造成腐蚀,就需要给钢筋裹上一层环氧树脂,但环氧树脂和钢材膨胀系数不一样,热胀冷缩就要脱落,大桥设计寿命就会受到影响。而用这种不锈钢,大桥的设计寿命就提高了。”类似这样靠技术创新打开市场的故事,李晓波说一上午也讲不完。
产品创新至关重要,但更为根本的是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内脑怎样充分发挥,怎样实现内脑和外脑的结合;怎样实现知识的管理,包括科技人员的激励、实验平台的建设、科技贡献率的评估;怎样提高科技人员的荣誉感。必须摒弃一些计划经济的东西,不是写多少篇论文就行,而是引入市场机制,靠科技贡献来拿到科技回报。”李晓波觉得,太钢就是把这套东西想明白了,并且用好了。
尝到甜头的太钢要强化这种机制,“今年要成立若干个产品研发小组,我们叫‘龙虎鹰’,就是围绕市场、围绕目标客户的需求,推行产学研用,这个小组和客户共同研发产品,为用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李晓波介绍太钢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强调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管理制度,不存在模板,再好的文化不适用,也是枉然。“企业得有招,这个招是什么,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特点,要找到这个特点,还是要靠创新,不能雷同。”
企业搞“创新”,政府得为企业创新服务。“比如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还比如小微企业最有创新能力,怎么样支持,创业基金也罢、创业风险投资也罢,政府要有一套鼓励创新的东西。”今年“两会”,李晓波就建议对钢铁企业科技创新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创新体系由国有科研机构和大学为研发主体向以企业为研发主体的转变。
在李晓波眼里,政府还要下力气做的事,是搭建一个公平的平台,让所有的企业公平参与竞争,让所有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赛。其它的交给市场,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得更好,而政府这只手得习惯从微观经济中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