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透露,2006年至今的8年时间里,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1万亿元之巨。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煤炭产销量、消费量同比负增长,煤炭行业10年来首次出现此现象。如今煤炭行业已经深陷产能过剩之中了。
其实最近10年的煤炭行业“黄金期”,有一半因素也是人为的。
1998年至2005年期间,整个煤炭行业不景气,国家政策限制进行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我国开始第一次进行资源整合,大量小煤矿关停,这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大量煤矿被迫技改,投资开始加大;二是供给大量收缩,供需格局从宽松变为紧张,但同时经济好转,需求上升,导致煤炭价格上涨,利润开始增加,受此刺激,巨量资金涌入到煤矿建设中。
巨量资金涌入的结果是,目前全国核准煤炭总产能55亿吨,包括正常生产的产能、改扩建或者新增煤炭产能以及将要投产的煤炭产能。去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由于产能急剧扩张和需求量持续下降,我国全社会煤炭库存连续34个月超过3亿吨。现在已有8个省区煤炭全行业亏损,20家大型煤企前三季净亏105亿元,超八成的煤炭企业净利下滑。
煤炭行业全行业亏损、煤炭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样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甚至可能变得更加严重。因为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改善大气质量,随着世界页岩气能源革命的成功,油气价格下滑,我国的煤炭消费量还会继续大幅度下滑。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煤炭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
如果8年里投资在煤炭行业的3.1万亿元都是民间投资,那事情就简单多了,其亏损由市场负责就是了,但这3.1万亿元多半是国资。2005-2006年,以产煤大省山西为例,正是大型煤企大规模收购民营煤企之时。
煤炭行业与其他能源行业以及一些需要搞基本建设的行业一样,决定其投资与否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当时我们国家已经提出环境保护问题,限制煤炭消费尤其是限制直接燃烧煤炭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此,各行各业的国有资本大规模地投入到煤炭行业里,应该追究那些决策人的责任。
当今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与其他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一样,更现实的问题还不在于追责,而在于如何化解过剩产能。像刘永好的东方希望集团那样能够以“降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恐怕还是要以重组并购和破产淘汰的方式来解决。
去年年中流动性紧缩,依照市场规则应是过剩产能行业中大批企业清算破产,腾出不少存量资产和存量资金,消除市面“钱荒”现象。可是,至今为止,中国淘汰过剩产能的行为,几乎都是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行政干预下,淘汰过剩产能多半不能腾出和盘活存量资产和存量流动性,反而还要增添贷款以养活那些被淘汰企业的员工。
这里实际上有个银企关系问题。以目前许多煤企来说,他们多半还有存煤可卖,虽然这些企业毫无前途且越生产越亏本,可只要他们还在经营,他们在银行账务上还不算是坏账,银行还会继续贷款给他们维持下去。
当初,各行各业的国资大规模投资煤炭行业,其中有不少是向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的决策人其实也是需要追责的。因为银行贷款不仅需要跟踪客户的资金流,还要对贷款企业及贷款项目前景进行评估。今天,当许多过剩产能企业资不抵债之时,只求账面不坏账而继续放款,其实是在增加实际的坏账金额。这哪里还有商业银行事事讲究按市场规律办事的严谨风格?只有官僚衙门的敷衍塞责作风。
要淘汰煤炭行业的过剩产能,要依靠行政手段,但更要依靠“更大地发挥市场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盘活整个社会的存量资产和存量流动性,才能使中国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