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铁行业生存环境恰如近几日华北地区的天气一样——天寒地冻。
日前,唐山松汀钢厂宣布停产。这是继山西海鑫钢铁之后,国内第二家500万吨级以上规模钢企由于资金压力与高负债停产。其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松汀钢厂亏损4.7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61.37%。
松汀钢厂只是众多钢企的代表之一。截至目前,唐山地区已有近1500万吨钢铁产能退出。今年,唐山地区高炉检修座数由11座增至27座,检修容积增长近1.5倍,开工率降幅达6.25%。
钢铁行业内有句行话: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唐山钢企的困境仅仅是全行业的缩影。部分上市钢企三季报反映出行业更大范围的困境;重庆某钢企前三季度归净利润亏损额32亿元,幅度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南京某钢企前三季度股份净利润则下滑334.34%。
实际上,随着经济增速下滑,钢铁产业每况愈下。今年以来,国内钢材价格跌逾30%。上月下旬,宝钢方面曾称,今年前8月钢铁行业亏损180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140亿元。宝钢预计,全国钢铁产量可能缩减20%。而中钢协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钢铁产量约为8.06亿吨,到2016年中国钢铁产量可能下降至7.83亿吨。
与此同时,“融资难”对于钢企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目前银行严控钢企贷款规模,不予增量、续贷困难等问题困扰着很多钢企。9月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钢企银行借款同比下降2.02%,而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69%。
不难看出,在上述情况下,行业的自救之道一目了然——降低产量、削减产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仅有少数钢厂因亏损严重而减产和停产。尽管现金流越绷越紧,但大多数企业仍选择“死扛”,去产能实际效果不佳。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钢企、银行和政府都难以承受钢铁领域的倒闭潮。对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而言,生产线只有持续运转才能维持企业内部的现金流动,从而确保银行进行贷款,不然企业资金链断裂,将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同时,在很多地区,地方GDP、税收、就业等数据均“仰仗”钢企。一旦出现倒闭潮,这将对社会形成冲击,因此企业只能咬牙继续运营。
必须看到,新常态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中长期现象。因此,钢企背着亏损包袱运营不是长久之计。这一领域需要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产品出口,实现市场出清。结合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钢铁企业不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将国内相对过剩产能输出转为优势产能,还能够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同时,就国内市场而言,钢企的大幅度整合恐怕不可避免。套用一句业内人士的话:“这个冬天或许会很漫长,但对于行业来说,长痛不如短痛。市场选择的结果将促进行业的产能出清和最终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