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煤炭网 » 煤炭行业新闻 » 煤炭媒体聚焦 » 正文

化解煤炭产能过剩是一道难题

日期:2016-02-24    来源:中钢网

国际煤炭网

2016
02/24
14:3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煤炭市场 煤炭行业 煤炭企业

“煤炭落后产能在煤炭产能过剩、市场供求失衡中的负面影响很大。”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说。在过剩产能中,落后产能是重要组成部分。以小煤矿为例,其产量仍处于5亿吨左右的水平,在煤炭总产量中的占比超过12%。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规模以上煤炭企业6850家,煤矿1.08万处,平均单井生产能力不到35万吨/年。其中,小煤矿7000多处(年产量9万吨以下煤矿5400多个),产量不到 20%,安全事故占70%以上。

当前煤炭市场低迷,且短时间内看不到转折迹象,加上国外进口优 质廉价煤和资源环境约束等多重因素影响,煤矿企业生存经营非常困难,客观上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挑战,事故几率加大,小煤矿更为突出。因此,在市场、利润和安 全没保障的情况下,加快小煤矿关闭退出、淘汰落后产能是大势所趋,是煤炭行业调整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在下游需求疲软、新消费点没有有效形成的条件下,只有在煤炭总产能上做“减法”,才能缓解产能过剩压力。考虑我国煤炭产能呈现的先进与落后叠加的特点,为 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挤出效应,按照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煤炭产能结构优化的要求,化解煤炭产能过剩首先要减掉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早已成为行业共识。“早在2005年开始,伴随着大基地、大集团建设和大规模、大力度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推进,煤炭落后产能退出成效显著。但同时,这项工作的推进与客观要求和愿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岳福斌说。

2014年初,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发文,明确我国将逐步淘汰年产量9万吨及以下的煤矿。不过,从实践层面看,去产能的难度不小。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原因,也有退出成本高、机制缺乏配套等因素。

2012年以来,进入“寒冬”的煤炭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特别是老煤炭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 重、成本高、效益差,没有外力的支持,让他们加大落后产能的退出力度,难度可想而知。而且,煤炭产业前期建设投入大,退出后资产和人才损失严重;其债务、 贷款清偿处理压力大,特别是由企业承担的退出人员一次性就业补偿金、家属安置费、再就业岗位提供等,都将使大多数企业无能为力。目前政府除了少量的财政奖励资金支持外,缺少直接、有效的支持措施。有的地方虽可用新增先进产能置换,但因目前所有新项目的审批核准都从严把关,被置换的落后产能难以及时退出。

“在善后机制方面,‘二手’煤炭生产要素市场没有发育成熟,难以发挥应有的机制作用。煤炭落后产能的退出,必然会形成一批报废的设施设备,留下债权债务、生态环境欠账、下岗人员安置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妥善处理,需建立切实可行的善后机制。”岳福斌说。
 

返回 国际煤炭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