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市场的持续大涨,业界对于出口趋势能否持续,能否寄望外需成为缓解我国煤炭供需矛盾的出口投注了更多关注。
有分析指出,当前,国际煤炭市场总体供大于求,中国煤炭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较高,即使煤价已处于低位,但与澳大利亚和印尼相比,在价格上仍没有多大优势,加之全球清洁能源替代进程加速,德国等发达国家缩减火电规模的举措势必缩减煤炭需求,故此并不看好我国煤炭出口后市。
但正如硬币的两面,上述供给、价格基本面上的“失利”,结合我国煤炭生产的特殊性,又可转化为促进出口的利好因素。
与澳大利亚、印尼等产煤大国主要以露天开采不同,我国的煤炭资源储藏较深,多以 井工开采为主。在这样的开采方式下,无论生产与否,维持矿井安全运营的通风、排水等设备不能停,的确决定了我国煤炭生产的固定成本较高,而可变的边际成本 相对较低。也正因为此,即使售价走低,矿井仍要亏本运营,因为停产也有成本,“否则,亏得更多”。可以说,维持运营是当前我国煤炭开采企业亏损最小化的必 然选择。
澳大利亚、印尼等主要煤炭出口国煤炭生产的变动成本较高,当市场价格低于其变动成本就会选择减、停产,而我国井工煤矿仍有继续生产的需要和可能。目前,国际煤炭价格低走已经抑制了新产能的释放,澳大利亚、印尼不少新矿的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均处于缓建或停建状态。
供给的回缩可能促使煤炭供求失衡状态适度回调,进而拉升市场价格。而且,如果国际油价回升,煤 炭采购的物流成本也会上升,在东北亚地区,我国煤炭相对于澳大利亚、印尼等地煤炭的比较优势将会更加突出。郝向斌建议企业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巩固毗邻的 东北亚地区,尤其是日韩市场的出口优势,并积极关注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的能源增长需求,阶段性平抑我国煤炭市场的供求失衡格局。
但以2015年的数据计算,全国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达到22亿吨,产能过剩率接近40%。在如此巨量的过剩产能面前,出口市场的现有规模显得杯水车薪。国内严重过剩的产能显然是外需市场无法消化的。